軍團為達成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全局目的而進行的作戰行動。按基本類型分為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按參戰軍種、兵種分為聯合戰役和軍種戰役;按作戰規模分為戰區戰役、戰區方向戰役、集團軍級戰役;按作戰形式分為機動戰(運動戰)戰役、陣地戰戰役和遊擊戰戰役;按作戰樣式分為登陸戰役、抗登陸戰役、聯合火力打擊戰役、封鎖戰役、空降戰役、反空降戰役、空中進攻戰役、防空戰役、海上戰役、核反擊戰役、常規導彈突擊戰役等;按地理環境分為城市戰役、山地戰役、高寒高原地區戰役、熱帶山嶽叢林地區戰戰役、荒漠草原地區戰役、江河戰役等。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聯合戰役。

  “戰役”一詞的出現晚於“戰爭”和“戰鬥”。中國古代對較大規模的作戰,通常稱為“某某之戰”或“某某之役”。當時的“戰”與“役”同一意義,泛指某某戰事。20世紀初,蔡鍔提出戰役是一個作戰等級,並初步明確瞭戰役與戰爭和戰鬥的區別。在外國,17世紀以前,多把大規模作戰稱為“會戰”。蘇聯於20世紀初把戰役作為作戰行動的一個等級,在軍事文獻中加以使用。美國到1982年版《作戰綱要》中才使用瞭“戰役”一詞,並把戰役作為作戰行動的一個等級。

  形成和發展 戰役是生產力和戰爭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並在作戰實踐中逐步發展和完善。

  17世紀以前的戰役 奴隸社會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國傢常備軍人數的增多和戰爭規模的擴大,戰役開始出現。公元前1046年中國的牧野之戰,規模和作戰行動都超出瞭一般戰鬥的范圍,開始具有戰役作戰的特征。公元前5世紀,海上戰役出現雛形,有代表性的是中國吳、齊舟師黃海海戰和希臘、波斯海軍薩拉米斯海戰。14~17世紀,進入帆船時代,海上戰役逐步發展,海上伏擊、攔截、包圍和追擊等戰役樣式和方法開始運用。直到17世紀,軍隊沒有固定編成的戰役軍團,作戰中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戰役通常是集中國傢的大部或全部軍隊,在國王或軍事統帥的直接統一指揮下進行,並且一般具有決戰或會戰的性質,主要戰役樣式有野戰進攻和防禦、城市進攻和防禦以及登陸戰役等。

  18~20世紀初的戰役 在工業革命的帶動下,歐洲、北美資本主義國傢建立瞭數量眾多的軍隊,編組瞭陸軍集團軍和海軍艦隊,促使戰役有瞭較大發展。拿破侖戰爭(1799~1815)中出現的運動戰性質的“機動戰”戰役,具有快速機動、積極進攻、目的堅決、速戰速決等特點。在美國內戰(1861~1865)、普奧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1871)中,野戰工事、裝甲列車、裝甲戰艦逐步使用,戰役軍團在寬大正面上進行的陣地防禦戰役陣地進攻戰役進一步完善。日俄戰爭(1904~1905)中,戰役的基本規模為集團軍戰役,並出現瞭方面軍(集團軍群)特征的戰役。這一時期的海上戰役,通常由幾十至百餘艘風帆戰艦或蒸汽裝甲戰艦組成的艦隊實施,海上封鎖和反封鎖等戰役樣式先後出現,海戰場由近海向遠洋擴展,機動作戰方法被廣泛采用。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主要交戰國軍隊規模空前增大,集團軍、方面軍(集團軍群)戰役,艦隊、區艦隊戰役已分別成為陸上、海上戰役的基本樣式,陣地進攻和防禦戰役得到瞭進一步發展。戰爭後期,坦克、飛機等新型裝備開始用於戰場,出現瞭諸軍種、兵種合同戰役。海上戰役出現瞭艦艇編隊進攻等樣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役規模擴大,出現瞭方面軍群戰役、幾個集團軍群共同進行的大陸戰區戰役和幾個海軍艦隊共同進行的大洋戰區戰役。戰役樣式更加多樣化,出現瞭空中戰役、防空戰役、空降戰役、反空降戰役等;不僅有陸軍、海軍、空軍的合同戰役,還有陸空、海空、陸海空軍共同進行的聯合戰役,聯合性和立體性進一步增強。登陸戰役與抗登陸戰役已發展成為陸軍、海軍、空軍共同進行的大規模聯合戰役。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戰役 隨著導彈核武器、直升機、精確制導武器、電子戰和偵察預警裝備等相繼裝備軍隊,戰略導彈部隊、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新型部隊誕生,戰役的高技術成分逐步增大。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核威脅條件下進行瞭具有高技術特點的進攻戰役,奪取和保持信息優勢行動貫穿作戰全過程,空中突擊的規模擴大、地位提高,陸上、海上、空中和外層空間的作戰配合更加緊密,節奏加快,體現瞭現代戰役高度的聯合性、機動性、立體性和快速性的特點。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役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戰役,經歷瞭一個由小到大、由單一的陸軍戰役到諸軍種聯合戰役的發展過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在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的配合、支援下進行的戰役,規模較小,主要是以打破敵人“圍剿”或開辟新區為目的的遊擊戰戰役和運動戰戰役。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所進行的戰役主要是以打破敵“掃蕩”(圍攻)為目的的遊擊戰戰役,以破壞敵人交通線為目的的破襲戰役,也進行過少數規模不等的運動戰戰役,以及以奪取敵占小城鎮為主的陣地進攻戰役。戰役規模一般也較小。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戰略防禦階段,進行瞭一系列中小規模的運動戰戰役以及城市進攻戰役和城市防禦戰役;在戰略進攻階段,進行瞭一系列規模較大的運動戰戰役和城市進攻戰役;在戰略決戰階段,進行瞭一系列大規模的運動戰與陣地戰相結合的戰略性戰役和城市進攻戰役;在戰略追擊階段,進行瞭大規模的強渡江河戰役、登陸戰役和以大包圍、大迂回為主要特征的追擊作戰。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連續進行瞭五次運動戰戰役後,又進行瞭陣地防禦戰役和陣地進攻戰役。在與敵人武器裝備優劣懸殊、地理環境特殊的困難條件下,創造瞭新的作戰方法,取得瞭新的戰役經驗,特別是大規模突破敵人堅固防禦的陣地進攻戰役和寬正面大縱深野戰工事與坑道相結合的陣地防禦戰役經驗。抗美援朝戰爭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瞭一江山島戰役、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役、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役等。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力量不斷壯大,中國人民解放軍逐步形成瞭進行現代諸軍種聯合戰役的能力。

  準備與實施 戰役通常由戰役準備與戰役實施兩部分組成。

  戰役準備 戰役發起前進行的各項準備工作的統稱,包括戰役先期準備和戰役臨戰準備。戰役先期準備,是正式受領具體戰役任務前,在相對和平的條件下,根據戰略基本意圖,對周期較長或經常性的項目所進行的戰備工作。主內容有作戰方案準備、戰役力量準備、戰場準備、後勤和裝備保障準備等。戰役臨戰準備,是在受領具體戰役任務後到戰役發起前所進行的作戰準備工作。主要內容包括確定戰役方針,定下戰役決心,制訂戰役計劃,組織戰役協同、保障和後方工作,戰役行動準備,戰場準備等。

  戰役實施 包括戰役軍團從戰役發起到戰役結束的全部作戰行動,是敵對雙方力量和智慧連續、激烈較量的過程。基於戰役類型、樣式和規模的不同,戰役實施的內容和方式也有所區別。現代條件下,戰役實施的一般程序是:預先展開或在機動中展開兵力;進行以爭奪制信息權、制空權為主要內容的先期作戰;進行全縱深立體突擊、打擊對方戰役重心或抗擊對方的全縱深立體突擊;打擊對方的反擊和增援,或實施反擊和增援;發展進攻、擴張戰果,或穩定防禦、組織撤退;適時結束戰役,控制局勢。①陸上戰役。進攻時,以信息進攻削弱敵電子設備,破壞其指揮、偵察、控制系統,為己方順利實施戰役創造條件;以航空兵、戰役戰術導彈部隊和遠程炮兵的火力,突擊敵防禦縱深內的目標;戰役第一梯隊的各突擊集團,利用火力突擊的效果,對敵防禦正面或翼側實施多路而有重點的突破,分割敵防禦體系;以戰役後續梯隊在敵防禦縱深進入交戰,粉碎敵反突擊和圍殲縱深之敵;空降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深入敵縱深和後方,占領重要地區或目標,配合主力突破或圍殲敵人(圖1)。防禦時,以航空兵、戰役戰術導彈部隊和遠程炮兵實施火力反準備或火力反擊,以信息進攻破壞敵人的進攻準備;以殲擊航空兵和防空兵掩護主要防禦方向的主要集團、指揮機關等重要目標,以頑強的抗擊和堅決的反擊行動,挫敗敵人的立體進攻(圖2)。②海上戰役。通常先以艦載(岸基)航空兵、戰役戰術導彈部隊和潛艇、水面艦艇部隊對敵海上編隊、運輸船隊、海軍基地等實施突擊,削弱敵人的主要兵力集團,奪取制信息權、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敵實施海上封鎖,或保衛己方海軍基地、運輸船隊的安全,打破敵人的海上封鎖。③空中戰役。通常以殲擊航空兵、電子對抗部隊、高射炮兵部隊、地空導彈部隊實施空中掩護、電子幹擾和開辟空中走廊,保障轟炸、強擊航空兵突破敵人的防空體系,對敵重要目標實施多波次的強大的集中連續突擊;或以殲擊航空兵、電子對抗部隊、高射炮兵部隊、地空導彈部隊密切協同,殲滅來襲的空中目標,掩護己方地面目標的安全。

圖1 方面軍進攻戰役示意圖

圖2 方面軍防禦戰役示意圖

  

推薦書目

 洛托茨基 C C. 戰爭史和軍事學術史. 烏傳袞, 譯. 北京: 戰士出版社, 1980.

 中國古代戰爭戰例選編編寫組. 中國古代戰爭戰例選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佐克 D H, 海厄姆 R. 簡明戰爭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2.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87.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88.

 何滌清. 戰役學教程.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1.

 高宇飚. 聯合戰役學教程.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