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行戰鬥而將兵力、兵器展開所形成的隊形。正確運用戰鬥隊形,對發揮兵力、兵器的整體威力,順利完成戰鬥任務具有重要作用。

  形成和發展 是隨著武器裝備的改進而發展的。在中國,相傳黃帝戰蚩尤時,出現瞭原始的徒兵方陣。西元前11世紀,在商周牧野之戰中,使用瞭戰車方陣。戰國時期,步騎戰逐漸發展,方陣開始演變成圓陣、疏陣、數陣、錐行陣、雁行陣、鉤行陣、長蛇陣、八陣等各種陣形。14世紀上上半葉,隨著火器的大量使用和改進,各種陣形由大變小,由密集趨向疏散。在歐洲,17~18世紀,先後出現瞭線式戰鬥隊形、斜切戰鬥隊形、散開隊形、縱隊隊形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初步形成瞭以步兵、炮兵、坦克兵和工程兵為主的梯次戰鬥隊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隊形縱深加大,並增加瞭高射炮兵群、坦克預備隊、快速障礙設置隊和先遣支隊等成分。戰後,戰役戰術導彈部隊和空降兵編入瞭戰鬥隊形。隨著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和廣泛運用,戰鬥隊形中又增加瞭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新的成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根據當時情況,靈活運用戰鬥隊形。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通常編為一個梯隊和少量兵力的預備隊。解放戰爭時期,戰鬥隊形中增加瞭炮兵群,通常編為2~3個梯隊。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鬥隊形內又增加瞭高射炮兵群、反坦克預備隊、防空降預備隊和障礙設置隊等。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隨著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戰鬥隊形中不斷增加新的成分,運用也更加靈活多樣。

  樣式種類 主要有一字隊形、三角隊形、梯形隊形和梯隊隊形等。合成軍隊師、團的梯隊隊形,通常編有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合成預備隊、機降分隊、襲擊分隊或偵察破襲隊、掩護支隊、後方防衛分隊和其他兵種、保障群或分隊等。航空兵戰鬥隊形通常編有突擊隊、掩護隊和保障隊,其形態有梯隊、楔隊、縱隊、箭隊、橫隊、菱隊和蛇行隊等隊形。艦艇戰鬥隊形通常編有數個戰術群,有縱隊、楔形隊、橫隊、方位隊和環形隊形等。

  組成原則 根據敵情、任務、兵力兵器的數量和地形等情況確定。現代條件下作戰,通常建立縱深、梯次、立體、疏散而有重點的戰鬥隊形。基本原則是:合成編組,相對獨立,突出重點;縱深梯次,疏散隱蔽,利於應變;佈局合理,效能集中,整體協調。進攻時,能形成強大和高速的連續突擊能力(見圖);防禦時,能有效地抗擊敵人地面、海上和空中的連續突擊。戰鬥中,根據情況變化,靈活變換戰鬥隊形。

進攻戰鬥隊形示意圖

  運用要求 ①便於形成最佳戰鬥效能。由於部隊合成程度的提高,戰鬥隊形的組成和樣式須合理利用作戰空間,充分發揮各軍種、兵種和專業兵的優長和武器裝備的最大威力,構成合理的支援和保障關系,發揮最佳的戰鬥效能。②註重全縱深立體打擊。以戰鬥隊形的原有成分和新增的空中突擊部隊、天軍、特種作戰部隊、襲擊支隊、戰役戰術導彈部隊、信息作戰群等新成分,在戰鬥地域的全縱深,於相對集中的時間內,統一展開火力突擊、兵力攻擊、電子幹擾等,形成縱深、立體的打擊能力。③力求提高應變能力。非線式作戰是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主要形式,部隊必須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在機動中靈活形成或變換戰鬥隊形。④利於提高戰場的生存能力。隨著武器殺傷威力增大、精度提高、距離變遠、范圍擴大,為減少敵火力殺傷,戰鬥隊形必須盡量疏散、隱蔽、遠距離和不規則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