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又名“閣道”、“複道”。其主要形式有:①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支架木排柱來支承的簡支梁橋,上覆土石。②在陡壁上鑿孔插入木梁,梁的另一端以柱支承或僅為懸臂梁,梁上鋪木面或再覆土石。③在石崖上鑿成臺級,攀緣上下的梯子崖。④在陡巖上鑿成半隧道或隧道。此外,還有這些形式組合而成的棧道。

中國古代棧棧道
名稱 經過地點 長度 修建年代
褒斜道 陜西褒城褒谷至郿縣斜谷 470裡 粗通於周幽王伐有褒(前781~前771)以前,暢通於秦攻楚國漢中時(前312)
陳倉道 自陜西褒城雞頭關,中經馬道、留壩、南星、鳳縣至寶雞益門 550裡 開通於西漢初(前206~前195),改道石門於北魏正始四年(507),是中唐以後通劍南的驛道。宋時修葺稱 連雲棧 ,現褒城雞頭關石門棧道遺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之一
南棧道 自四川劍門,中經昭化、廣元、陜西寧強,至勉縣西南金堆鋪(在漢中以南) 495裡 包括金牛、石牛道共有棧道17處,暢通於公元前316年
故道 自甘肅兩當,中經徽縣、青泥嶺、白水關、陜西略陽、勉縣至四川廣元 暢通在秦亡之前(前207),由略陽南行經飛仙嶺、陰平(今文縣)與南棧道接,至廣元。唐玄宗在756年避安史之亂經故道至廣元轉南棧道入川
陰平道 自甘肅岷縣,中經武都,臨江關蒿子店。陰平(今文縣)。四川平武至江油馬棧壩 700餘裡 263年前修通
白水江棧道 自四川南坪經紫門關、甘肅文縣至玉壘關與白龍江棧道會合至碧口 200餘裡
白龍江棧道 自甘肅武都經三河口臨江關蒿子店(此段已包括在陰平道范圍)至玉壘關,另從三河口經麻巖洛壙、楓相至四川姚渡
川西棧道 自四川灌縣,中經汶川、茂縣至松潘 在隋唐時期修建(581~907),為淞茂地區與川西平原往來要道
僰道 五尺道 自四川宜賓、中經雲南鹽津、昭通至曲靖 2 000餘裡 暢通於前129年,為漢唐時期四川與雲南的交通要道
川滇南路 自四川雅安,中經榮經、漢源(富林)、西昌入雲南境 暢通於三國初期
三門峽棧道 在河南陜縣三門峽 625米 現有625米之處均遺存所鑿石穴,建造於東漢時,以後,魏、唐續有修造

  棧道始於何時,尚無確切考證。《戰國策·秦策》有“范雎相秦,棧道千裡,通於蜀漢”的記載。可見棧道在戰國時即已修建。中國古代在今川、陜、甘、滇等省內的山嶺地區修建的棧道較多。如在四川蘆山、內江、長壽、通江、峨眉山等地,甘肅省的隴南山區,廣東省的英德、清遠等縣都有棧道遺跡。現代雖然公路四通八達,但在一些大山溝渠,交通閉塞的山區,還有一些類似的棧道,供人、畜通行。中國古代著名棧道見表。

  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位於咸陽的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宮時,宮闕范圍跨越渭河兩岸,有“周馳為閣道,閻殿下直抵南山,表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的記載,即棧道修築工藝也用於宮廷建築。因此,中國古代高樓間架空的通道,也被稱為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