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傢、批評傢。曾在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阿克斯大學以及德國慕尼克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耶魯大學和杜克大學,並幾度來華講學。

  詹姆遜不滿當時流行的新批評的封閉型文本研究方法,力圖把馬克思主義與各種現代哲學思潮結合起來,進行文學理論以及文化理論研究,開闢把文學與社會,尤其是與生產方式相聯繫的研究方向。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不認為自己把這些當代思潮引入馬克思主義就是背離瞭馬克克思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一切理論都能為馬克思主義所用,關鍵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20世紀60年代詹姆遜開始自己的著述生涯,主要著作包括《薩特:一種風格的始源》(1961)、《馬克思主義與形式》(1971)、《語言的牢籠》(1972)、《政治無意識》(1981)、《後期馬克思主義》(1990)、《可見的簽字》(1990)、《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1991)、《地理政治美學》(1992)、《時間的種子》(1995)以及《佈萊希特與方法》(1998)等。《馬克思主義與形式》通過對法蘭克福學派以及盧卡奇理論的研究,促進瞭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美國的建立。《語言的牢籠》沿著這個方向,闡述結構主義和俄國形式主義,並將歷史觀念引入結構主義之中。《政治無意識》更把政治意識納入文本的分析中,認為政治視角構成“一切閱讀和理解的絕對視域”,因為文本本身具有自己的潛文本,是一種獨特的思想意識,是一種更大的階級陳述語言中的一種“話語”,是階級對抗中的象征性活動,而馬克思主義闡釋學需要尋求的就不是一種具有開始和結尾的完整的歷史敘事,而是揭示這種敘事中的盲點、權力、斷裂、中斷、空白和矛盾,這樣才能“把被壓制和被埋沒的基本歷史現實復歸到文本的表面上來,政治無意識的原則才發現它的作用和它的必然性”。詹姆遜後來的著作更多地關註文化研究,認為整個文化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由此前以語言為中心轉向以視覺為中心,而這將改變人的感受方式和經驗方式。他非常重視影視文化,認為它更能展示文化意識中的經濟、權力、政治與生產方式的關系。《可見的簽字》《地理政治美學》即是這種研究的成果。隨著跨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詹姆遜也致力於對後現代主義的研究,發表瞭《時間的種子》和《論後現代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