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所發揮作用的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傢D.H.羅伯遜於1937年在《國際貿易的未來》一文中明確提出。美籍愛沙尼亞經濟學傢R.納克斯於1959年在《貿易格局和經濟發展》一文中對此作瞭補充和發展。

  納克斯在總結發達國傢經濟增長的歷史經驗時發現,對外貿易曾是這些國傢經濟增長的動力。首先,迅速擴張的出口為為這些國傢提供瞭一種附加的需求刺激,導致瞭制造業的大規模建立。其次,出口收益使一些國傢能以很低的利率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從而反過來又進一步刺激瞭生產。第三,對外開放所帶來的新觀念、新事物,往往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喚起企業傢精神。

  增長引擎的現代理論把重點轉移到瞭發展中國傢,認為貿易起著一種把發達國傢的增長動力傳送給發展中國傢的作用。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貿易被稱為增長的“引擎”。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中國傢與發達國傢之間初級產品貿易比重的下降,使得人們對貿易作為增長“引擎”的作用產生瞭懷疑,人們普遍認為貿易促進發展中國傢的經濟增長是有條件的,各國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恰當的貿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