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過程集中的地點。該地的增長可以帶動周圍地區的經濟增長。由法國經濟學傢F.佩魯1955年提出,原是經濟空間概念,指圍繞主導工業部門形成的一組具有活力的工業,它不僅本身迅速增長,而且通過乘數效應帶動其他經濟部門增長。1966年,J.R.佈德維爾把它轉化為地理概念,提出形成增長極的一組工業可能在地理上聚集於一個都市區域。此後,被廣泛應用於區域研究和區域規劃及政策中,特別是用於解決欠發達地區發展問題的空間間戰略。在發達國傢(如美國、法國、意大利、英國)和發展中國傢(特別是拉美國傢),都出現過各種增長極戰略。這些戰略都寄希望於,通過在欠發達地區的一個或若幹個地點(城市)佈局一組帶動性工業來生成增長中心,從而推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增長。但由於核心–邊緣機制的存在(見核心–邊緣論)以及其他一些現實性問題(如地區的基礎結構等),增長極戰略成功的例子很少。20世紀80年代,增長極思想廣泛地影響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和區域規劃,但在實踐中不如點–軸系統理論應用得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