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把漢字按韻編排的一種工具書。韻書的作用主要是分辨、規定漢字的正確讀音,供人們寫作詩文時查找押韻字。由於它有字義的解釋和字體的記載,所以也能起到辭書和字典的作用。韻書為漢語音韻學研究提供瞭大量的、翔實的資料。文字形體的變遷和反切註音方法的產生,是韻書產生的條件。通常認為最早的韻書是三國魏李登編著的《聲類》,還有晉代呂靜編著的《韻集》,均早已亡佚。唐代封演《聞見記》記載,《聲類》是“以五聲命字,不立諸諸部”。《魏書·江式傳》記載,《韻集》是“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五聲”或“宮商角徵羽”與後世的聲、韻、調是什麼關系,兩書的編排體例是否與後世的韻書一致,現在都無從深考。《顏氏傢訓·音辭》說:“自茲厥後,音韻蜂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由此可知,六朝是韻書大發展時期,出現瞭大量的韻書,但大都依據方音編寫。到瞭隋代,才出現適應當時政治統一形勢需要的韻書——《切韻》。它是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問世以後,成為各個朝代韻書的基礎。《切韻》以後,影響較大的韻書有《唐韻》、《廣韻》、《集韻》、《禮部韻略》《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中原音韻》、《洪武正韻》、《佩文詩韻》、《五方元音》等。韻書的編排方式大體可分為3類:①《切韻》型,如《唐韻》、《廣韻》、《集韻》、《禮部韻略》、《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等,編排特點是把所收漢字先按聲調分,同聲調的按韻分,同韻的按聲母歸入同音字;②《中原音韻》型,把所收漢字先按韻分,同韻的按聲調分,同聲調的按聲母歸入同音字;③《韻略易通》型,把所收漢字先按韻分,同韻的按聲母分,同聲母的按聲調歸入同音字。3類中以《切韻》型應用最廣、歷史最久。

《集韻》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