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中除母音、輔音等音色特徵以外的音高、音強、音長等方面的變化。又稱超音段特徵超音質特徵。它們在語音學中表現為聲調、語調、重音、節奏。

圖1 男(A)女(B)兩發音人的調值

<

  世界諸語言可分為非聲調語言和聲調語言兩類。非聲調語言的聲調擔負著語氣功能,稱為語調;而聲調語言中的聲調(固定在每個詞上的音高)則同輔音元音一樣,具有辨義功能。如普通話的“媽”mā、“麻”má、“馬”mǎ、“罵”mà,發音相同,但因聲調不同而意義有別。不同聲調語言的音高模式有兩類,一是音階型,隻用音階高低分成等級的平調而不用升降調來區別調類;一是拱度型,用升降起伏或曲折的調形來區別調類(具備拱度的語言一般也同時具備平調)。語音調域寬的,各調值相差就大些,窄的就小些。不同的人之間,調域有大小差別,而同一人在不同語氣中的調域也有變化。因此,語音聲調的高低,是相對的等級。過去語言學傢常用高低曲線或五線樂譜來描寫聲調。趙元任於1930年發表的標調符號,又稱標調字母,現在已為多數語言學傢所采用。在非聲調語言中,一個詞的音節重音一般具有區別詞義的作用,稱為詞重音。例如英語的'object(事物,名詞),ob'ject(反對,動詞)。在聲調語言中,重音一般隻代表語氣,而不區別詞義。在語句中,重音常落在一個著重的意群(語詞的結合體)上,有時也能改變這個句子的意義,稱為邏輯重音

圖2 普通話兩字連續調模式

  韻律特征在傳統的音系學中已經受到註意。在一些新的音系學理論中,韻律特征構成韻律層級,是音系組織的方式。有人還以此試圖為音系學–句法學接口(界面)提供一種原則性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