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1078~1085)對職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宋初以來的職官制度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機構重疊,既無定員、無專職,又有許多徒有其名而無所事事的冗閑機構和官員;二是蒞其官而不任其職,官職名實之間悖離、混亂。熙寧(1068~1077)變法期間,王安石主張,隻要各個機構能恢復職能和作用,就算達到瞭改革的目的。如司農寺、都水監等已對革新發揮瞭重要作用。宋神宗並不以此為滿足,熙寧末年,又令校勘《唐六典》,元豐三年,在蔡確等的協助下,對職官制度作瞭改革。宰輔制度恢復瞭唐三省制規模,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職,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借以發揮中書揆議、門下審覆、尚書承行的職能,實際上權歸中書。同時,參知政事改稱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和尚書左、右丞。同年八月下令,凡省、臺、寺、監領空名者一切罷去,使各機構有定編、定員和固定的職責;許多機構便或省或並,如三司分別歸並於戶部和工部,審官院並於吏部,審刑院劃歸刑部。過去“官”僅用以定祿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階易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仕郎共為25階(宋徽宗時包括選人共37階),此後升遷、俸祿等都按新定的《元豐寄祿格》辦理。神宗改革職官制度時,沒有征詢王安石的意見,改制後,行政效率沒有提高,比過去還顯得拖沓。但由於冗員和冗散機構的裁撤,節省瞭國傢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