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和幾個學科結合而形成的研究人類語言聲音的一個交叉學科。它研究語言的發音機制、語音的感知、語音的特性和在言談中的變化規律。

  早期的語音研究多隻為瞭語言教學或拼音正字法的需要。在語言學中,它研究語音系統的組成及其運轉的規則,稱為音系學。中國傳統的音韻學主要是音系學。近年來由於醫療器械的完善,人們能觀測發音器官的動作和功能,就發展瞭生理語音學。由於聲學儀器的發展,從前許許多隻能耳聽的語言現象現在不但可以目測,而且可以用人工來合成,於是有瞭聲學語音學。由於心理測驗方法的改善,思維和聽覺神經生理的研究日趨進步,言語控制、聽覺反饋中的語音規律分析得越來越深入,又產生瞭感知語音學(或心理語音學),並發展為神經語音學。

  語音學的研究對象,傳統上一般隻限於元音、輔音、聲調、重音以及節奏、音變等,這些都屬於定性研究。近來由於分析手段的進步和語音信息處理的迫切需要,又加強瞭語音韻律特征的綜合研究和定量研究。在語音學研究中,現在使用統一的記音符號:國際音標

  語音學的應用方面,近年來除教學和語言學研究外,已遍及與人的語言有關的各個學科,主要如言語矯治、通信工程、自動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隨著第五代計算機的開發以及人工智能和人機對話的探索,又提出瞭言語工程學。它綜合上述生理、聲學、感知和語言學等領域的知識來探求人類言語的變量和不變量,以便為技術革命服務。見實驗語音學、言語識別、言語合成。

  語音由人的發音器官產生,發出後變成聲波,傳到對方耳中,被對方接收理解而構成“言語交際”的一套鏈環,稱為“言語鏈”(見圖)。因此,語音由發音器官產生,由聽覺器官接收,這兩部分的研究屬於生理學和心理學范圍,而言語音波的特性則屬於物理聲學范圍,至於言語的控制和理解,則屬於語言學范圍。見感知語音學。

言語鏈

  語音大體可分為元音和輔音兩類。元音舊稱母音。元音的產生,簡單說來是由閉著的聲帶被呼出的氣流所沖擊,作有周期性的顫動,經過口腔的調節有瞭共鳴而形成的。元音音色的不同,最主要的因素是舌的位置。近來根據實驗,把元音的生理參數分得更多。

  一般語言裡的元音音位,至少有四五個,多的有十幾個。在正常說話中,發這類元音時舌位不滑動的稱單元音。有的語言中常有松緊對立或長短對立、起著辨義作用的兩套元音,長的多半是緊元音,而短的多半是松元音。還有,發元音時軟腭下垂,帶有鼻音色彩的稱鼻化元音。有些元音帶有r色彩的,稱卷舌(或翹舌)元音。在一個音節中往往有兩個以上的元音結合在一起,稱為復(合)元音。這些結合在一起的各元音的強度是不相等的,往往其中一個較強,其餘較弱。各個元音連在一起發音時,舌位從前一元音轉到後一元音是逐漸滑動、而不是跳躍的。

  輔音舊稱子音。可以按發音部位、發音方式和聲帶是否振動三個標準加以分類。

  現代語音學還分析“成聲類型”。如低語音,又稱氣音,聲帶顫動時閉合不全;喉音,又稱吱嘎音,聲帶一部分顫動正常,一部分動得緩慢;此外,還有耳語音,聲帶不顫動,氣流因咽部收小構成摩擦而發出噪聲。

  此外,語音學(音系學)還研究超音段特征,又稱節律,包括音高、音強、音長和其相互關系的一切特征。它們在語音學中表現為聲調、語調、重音、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