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自然語言邏輯日常語言邏輯自然邏輯。就狹義的理解而言,歐美又稱之為邏輯語法形式語義學。語言邏輯的研究物件是自然語言,研究工具是邏輯方法。但研究自然語言的哪些特徵和方面,使用何種程度的邏輯方法,尚沒有確切的界定。就最寬泛的理解而言,語言邏輯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中國先秦的名辯學、古希臘亞裏斯多德的邏輯理論都包含有語言邏輯的思想,都是在自然語言語句的語法分析基礎上展開的邏輯研究。然而運用現代邏輯方法研究自然語言的語形(句法)、語義和語用特征,則使語言邏輯成為特殊的邏輯門類而顯示出獨特的魅力。

  作為邏輯的一個獨立門類,語言邏輯是現代邏輯和現代語言學彼此影響相互作用的產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既有邏輯學傢和數學傢,也有語言學傢和語言哲學傢,近年來甚至不少計算機人工智能專傢也投身到這個領域。由於研究者的學術背景不同,研究的出發點和著重點不同,更由於自然語言本身的復雜性以及現代邏輯方法的多樣性,作為初創階段的語言邏輯便出現瞭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其研究范圍究竟包括哪些內容迄今尚未獲得人們的普遍認可,歐美學者甚至很少去討論有關語言邏輯的定義之類的問題。自20世紀以來,語言邏輯研究先後產生瞭一系列影響較大的理論學派。

  波蘭邏輯學傢K.愛裘凱維奇在20世紀30年代認為語言邏輯就是邏輯符號學。從符號學角度研究自然語言和形式語言的共同規律,邏輯符號學主張用形式語言的工具研究自然語言,進而從語形學(符號的純粹形態及其排列)、語義學(符號的所指對象及其解釋)和語用學(符號的使用者及其語境)3個層面開展對自然語言的研究。

  英國邏輯學傢P.F.斯特勞森認為所謂語言邏輯是指日常語言的邏輯。該邏輯要突破由G.弗雷格開創的一階邏輯的限制,要關註自然語言中除演繹關系、矛盾和衍推概念以外的那些特征。不僅研究陳述句,還要考察疑問句、命令句和感嘆句。確定句子的意義須參照說出句子的時間地點等因素,還要區分句子的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

  英國語言哲學傢J.L.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自50年代以來一直是自然語言語用研究的重要內容。其意義理論屬於L.維特根斯坦後期所倡導的使用論,即“意義就是用法”。該理論認為:說什麼也就是在做什麼。進而把言語行為分為3種:語謂行為、語外行為(包括判定式、執行式、承諾式、行為式和闡述式)和語效行為。該理論特別重視“語外用意”的概念,即說話者在一定的語境中通過說出話語而確切要告訴聽話者的東西。

  美國語言學傢N.喬姆斯基於20世紀下半葉提出的轉換–生成語法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在運用邏輯演繹方法研究自然語言的語形方面獲得很大成就。轉換語法基於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哲學思想,認為語言學主要研究人類理解和生成語句的先天能力,這種能力通過生成句子的若幹句法規則體現出來。這些規則形成一個演繹系統,在系統中先生成句子的深層結構,據此再轉換成句子的表層結構,而深層結構則是分析句子邏輯關系的基礎。轉換語法是從語形角度描述自然語言句法結構的形式語言理論。

  美國生成語義學傢G.雷柯夫在轉換語法之後提出瞭所謂自然邏輯的思想。自然邏輯的目標就是概括自然語言自身的句法語義規律。探討語法和推理的關系,從其表層形式的角度刻畫自然語言能夠作出的各種有效推理,使這種刻畫同自然語言的語言學描寫相吻合。雷柯夫還主張語義的自主性,先生成自然語言的語義層面,再據此轉換成語形句法層面。

  美國數理邏輯學傢R.孟德鳩(又譯蒙太格)在20世紀70年代開創瞭全面系統運用現代邏輯工具研究自然語言的方向,即在轉換語法處理自然語言語形的基礎上,依據模型論方法構造出自然語言的語義解釋,從而獲得極大成功。孟德鳩語法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形式語義學方面,其要點有:概括出自然語言和人工的形式語言之間的共同點“通用語法”的結構模式;仿照邏輯形式系統的方式,構造自然語言的部分語句系統(這是關於自然語言的計算機信息處理的先期工作);在系統中,語義的組合對應於語形的生成;蒙太格的語句系統著重刻畫瞭自然語言的量化結構和內涵特征。此外,蒙太格還發展瞭描寫自然語言語義的內涵邏輯工具,並在形式語用學的索引詞研究方面作出一定成就。

  運用高度形式化手段描述的自然語言非常適合計算機的信息處理。孟德鳩語法以後語言邏輯研究的最新潮流表現為:80年代以來先後出現廣義量詞理論、話語表現理論、情境語義學和類型–邏輯語法等各具特色的理論。這些理論具有邏輯、語言和信息計算等幾個相鄰學科彼此影響相互交叉的特色。出於信息爆炸知識創新的需要,歐美發達國傢突破多年來業已形成的彼此隔離的學科界限,進行多學科和跨學科的聯合攻關。荷蘭和美國等國傢成立瞭有關的研究機構,出版專業的學術刊物、論文集和大型工具書,開展系列的學術講座和研討會。邏輯、語言和信息計算交叉研究的領域在歐美又被稱作邏輯語法,其研究引起自然語言的計算機處理領域的極大關註。當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在邏輯的框架內描述自然語言的特征,邏輯語法的研究成果對機器的自動句法分析和識別、對依靠邏輯公式作為中介語的機器翻譯以及對計算機的自然語言理解等領域都產生瞭較大的影響。

  語言邏輯研究的最新潮流強調在邏輯語義學的框架內處置自然語言,以便把它變換成計算機可以處理的信息數據。邏輯語法幾個主要理論的特征表現為:在蒙太格語法運用現代邏輯方法研究自然語言語義的基礎上,廣義量詞理論對自然語言的量化結構進行瞭深入研究;而話語表現理論關註的則是句子系列之間名詞短語同代詞的指代照應關系,據此提出瞭動態的語義分析方法;情境語義學以解決命題態度句的“心理現實”問題為契機,提出許多挑戰傳統邏輯語義學的新概念;而類型–邏輯語法則更加崇尚邏輯的演繹精神,強調句法和語義的並行推演。

  中國語言邏輯研究的開拓者是周禮全,他主編的《邏輯——正確思維和有效交際的理論》(1994)是其設想的初步實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語義學方面,鄒崇理先後發表瞭《邏輯、語言和蒙太格語法》《自然語言研究》《邏輯、語言和信息》等專著,構造瞭一些有關漢語的部分語句系統;方立的《邏輯語義學》蔣嚴潘海華合著的《形式語義學導論》等書,也是語義研究的成果。在語用學方面,蔡曙山《言語行為和語用邏輯》一書中提出語用邏輯的形式系統;陳宗明主編的《中國語用學思想》對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語用學思想進行瞭梳理。

  

推薦書目

 VAN BENTHEM J F A K, etc. Handbook of Logic and Language.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B. V.,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