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地理總志。編纂者王象之,字儀父,婺州金華人。父師古,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及第,歷任州縣官。象之青少年時期,隨父遍曆江、淮、荊、閩等地。慶元二年(1196)登進士第,寶慶元年(1225)前後,任潼川府(今四川三臺)文學,又曾任知縣等職,以博學多識著稱。仕宦之餘,收集地理書及諸郡縣地志、圖經,隨時編集,於嘉定十四年(1221)開始綜合編纂,州縣沿革一般亦以此時為限,約於寶慶三年成書。該書以南宋統治區為限,起行在所臨安府府,迄劍門軍,共計府、州、軍、監166個,有些府、州分為上下兩卷,合計200卷。每一府、州,一般分為府州沿革(監司等機構駐地另敘有關沿革於後)、縣沿革、風俗形勝、景物上、景物下、古跡、官吏、人物、仙釋、碑記、詩、四六等12門,間亦變通而有所分合。《輿地紀勝》主要是節錄當時數以百計的各地方志、圖經編纂而成,對於其中的山川、景物、碑刻、詩詠,一概收錄,而略於沿革,以符合“紀勝”的要求,受到南宋史學傢李、目錄學傢陳振孫的贊賞。王象之對各書記載的異同,加案語進行考訂,“收拾之富,考究之精”,為當時所稱。另有《輿地圖》16卷,逐路為卷,尤詳於四川各州(早佚)。《輿地紀勝》宋時有刻本傳世,明代曾將其中的《碑記》,輯為《輿地碑記》四卷刻印,其時《輿地紀勝》全書已缺7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刻時,全書已缺31卷,另17卷亦有缺頁。劉文淇及其子劉毓松,依據清張鑒吳蘭修的校記、按語,車持謙、許瀚的《輿地碑記》校記,以及史書、文集等,於道光二十七年撰《輿地紀勝校勘記》52卷;岑建功於次年撰成的《輿地紀勝補缺》10卷,基本上是據各書所引《輿地紀勝》的原文輯錄而成,兩書對《輿地紀勝》的整理,甚為有益。《輿地紀勝》引用的大量方志、圖經,絕大部分早已散佚,所引《高宗聖政》《孝宗聖政》《中興遺史》等,亦已早佚。該書保存瞭不少史料,對研究宋史,尤其宋代地理,頗有裨益。該書有清道光岑氏刊本傳世。

《輿地紀勝》(清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