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詩人、散文傢。原籍福建永春,生於南京。童年時為躲避戰亂,隨母到重慶等地。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2月轉入廈門大學,發表新詩、評論、譯文等10多篇。1949年7月隨父母前往香港。1950年5月到臺灣,開始在臺灣報刊上發表詩作,並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三年級。1952年從臺灣大學畢業,翻譯海明威《老人與海》,並出版處女詩集《舟子的悲歌》。這些作品有著“五四”新詩和歐美浪漫派影響的痕跡。

  1954年,餘光中與覃子豪等共創藍星詩社,並出版詩集《藍色的羽毛》。1955年前後完成詩集《天國的夜市》(1969年出版)。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餘光中的詩歌從“傳統”向“現代”轉化,這與他醉心歐美詩歌和徐志摩、戴望舒、馮至、卞之琳等的作品,並翻譯《梵高傳》和狄金森的詩有關。這些作品匯集於1960年出版的《鐘乳石》中。1958年和1964年,餘光中兩度赴美進修講學,鄉愁交織胸臆,促使餘光中在傳統和現代之間迂回。詩集《萬聖節》在藝術上更趨現代,但其中存在難以消融的中國情結。1960年,餘光中回臺後發表長詩《天狼星》,並由此引發與洛夫等的一場論爭,他明確宣佈和現代詩的“惡性西化”決裂。1964年和1967年出版的《蓮的聯想》《五陵少年》,標志著他的創作進入“新古典主義”時期。詩人尋求有深厚傳統背景的“現代”和受過“現代”洗禮的“古典”。1969年,他出版《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等詩集,對現實有更緊密的鍥入和關懷。《敲打樂》為1964年旅美時作品,詩人超越小島眼界,回望大洋彼岸的整個中國,發出“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的呼喚。《在冷戰的年代》轉向對現實人生的剖析。其中《火浴》中的鳳凰自焚和1974年出版的《白玉苦瓜》中“在永恒裡結晶”的意象,都透露出“對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的文化心境和歷史歸屬感。1974年,餘光中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返臺,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1979年、1983年和1986年出版《與永恒拔河》《隔水觀音》《紫荊賦》等詩集,由儒入道,悼屈原,歌李白,詠唐馬,聽古琴,詠史寄托人生情懷。1990~2000年出版的詩集有《夢與地理》《守夜人》《安石榴》《雙人床》《五行無阻》《與海為鄰》《高樓對海》等。

  除詩歌外,餘光中在散文、文學評論、翻譯等領域也成績斐然。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斯》《逍遙遊》《望鄉的牧神》、《焚鶴人》、《聽聽那冷雨》、《青青邊愁》、《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憑一張地圖》、《隔水呼渡》、《日不落傢》等。評論集有《掌上雨》《分水嶺上》《從徐霞客到梵谷》、《井然有序》、《藍墨水的下遊》等。除瞭《梵高傳》和《老人與大海》之外,還翻譯出版有《英詩譯註》《英美現代詩選》、《錄事巴托比》、《不可兒戲》、《土耳其現代詩選》、《溫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等。

  

推薦書目

 劉登翰, 朱雙一. 彼岸的繆斯: 臺灣詩歌論. 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6.

 傅孟麗. 茱萸的孩子. 臺北: 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