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區名。①先秦時代人們地域概念中的“十二州”、“九州”之一。《尚書·堯典》:“肇十有二州。”偽孔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尚書·禹貢》九州中無幽州。《周禮·職方》:“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菑、時。”醫無閭即今遼寧境內醫巫閭山,貕養澤故址在今山東萊陽東。河、泲指今河北、山東境內的黃河和濟水。菑、時兩水皆在今山東淄博市東臨淄附近。可知《周禮》所謂幽州包有今遼寧、河北(含北京、天津市)、山東北部地。《爾雅··釋地》:“燕曰幽州。”郭璞註:“自易水至北狄。”燕指戰國燕地,燕將秦開東北拓地二千餘裡,至滿番汗(今朝鮮清川江一帶)為界(《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松之註引《魏略》)。一作幽陵、幽都,《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北至於幽陵”。張守節正義:“幽州也。”又“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正義:“北方幽州,陰聚之地,命和叔居理之。”

  ②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察廣陽、涿、勃海、代、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玄菟、樂浪十一郡國,南起今山東馬頰河以北,包有今河北平原中部、冀北洋河流域以東,壩上高原以南,遼河流域及朝鮮北部地。成帝綏和元年(前8)、哀帝元壽二年(前1)曾改稱州牧。東漢勃海郡改屬冀州,建武六年(公元30)棄單單大嶺(今朝鮮東北劍山嶺、阿虎飛嶺等)以東地。於是南境縮至海河、大清河以北。十一年初斷州牧不再自詣京師,開始有固定任所,駐薊城(今北京城西南隅)。十八年仍稱刺史。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局勢混亂,地方勢力割據州郡,五年以列卿出領州牧,以本秩任州,內親民事,外掌兵馬,於是職權加重,遂由監察區演變為郡以上一級行政區。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為附合《禹貢》古典九州,並幽州入冀州,三國魏復置幽州。幽州位於華北平原北部,地處太行山東麓北端的交通要道,駐地薊城原為燕都,是重要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州境上谷至遼東,“有魚鹽棗栗之饒”,“東有真番(今朝鮮北部)之利”(《漢書·地理志》)。東漢時由於塞外鮮卑族興起,逐漸南遷塞內,北界內縮,約相當今明長城稍北一線。末年,公孫度據遼東自號平州牧,魏分遼東、昌黎、玄菟、帶方、樂浪五郡為平州,後復合為幽州。晉咸寧五年(279)再分五郡置平州,今遼寧六股河、大凌河以東地最終自幽州分出,轄境大為縮小。東晉十六國時,北中國陷於大分裂,幽州是北方的象征,各割據政權為顯示正統,紛紛設置幽州。除據有原幽州(薊城)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各政權外,東晉僑置幽州於三阿(今江蘇金湖縣東南),成漢劉淵置幽州於離石(今屬山西),前趙劉曜置幽州於北地(今陜西耀縣),後燕慕容熙又曾建幽州於令支(今河北遷安西),北燕高雲建幽、冀二州於肥如(今河北遷安東),夏赫連勃勃置幽州於大城(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東南),南燕置幽州於發幹(今山東臨沂市)。北魏統一北方以後的幽州,轄境僅有今北京市、天津市及周圍河北部分地。

  ③隋唐時幽州是北方的軍事重鎮。隋大業初改為涿郡。唐武德元年(618)復為幽州,天寶元年(742)改為范陽郡,乾元元年(758)又為幽州。州治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據《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記載,薊城南北九裡,東西七裡,開十門。隋大業四年(608)鑿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煬帝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市)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同年,又動員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洛口(今河南鞏義市東北)等黃河沿岸諸港口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裡”。由於永濟渠的通航,運河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

  當時幽州(涿郡)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煬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為行宮,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麗,都以涿郡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唐貞觀十八年(644)出兵高麗,分水陸兩路,陸路也以幽州為後方大本營。唐代中期,東北諸族勢力強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節度使於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寶元年(742)改為范陽節度使,兵力九萬餘人,約占全國十節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寶末,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駐柳城郡,今遼寧朝陽)、河東(駐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一帶)三節度使和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即以范陽為根據地,發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為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廣德元年(763)改范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史朝義部下李懷仙降,朝廷即授為幽州節度使;其時平盧已沒於北族,唯存平州(今河北盧龍),平州城內駐有盧龍軍,幽州節度使遂兼領盧龍節度使。此後或稱幽州,或稱幽州盧龍,或隻稱盧龍。幽州為安史之亂後長期不奉朝命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之一。直至五代後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為晉王李存勗所滅,割據達150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據北京市房山區雲居寺石經題記,安史之亂前幽州城內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絲帛行等。行是當時經營同類行業的組織,表明瞭當時幽州商業和手工業繁盛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