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1858年間英國對東方(主要是對印度)進行商業壟斷貿易和殖民擴張的組織。全稱“對東印度群島貿易的英國商人聯合公司”。總部設在倫敦。

  17世紀的東印度公司 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民間組織”的形式成立於1600年12月31日。它得到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特許狀,取得瞭擁有武裝、壟斷好望角以東各國的貿易、宣戰媾和與司法審判等項特權。初稱“在東印度度群島貿易的倫敦商人的總裁和公司”。1698年,新成立的“對英國東印度群島貿易的英國公司”同其爭奪對印貿易的壟斷權。1708年兩者合並稱“英商東印度群島聯合貿易公司”。

  1609年,公司在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建立第一個商業事務所(又稱商站)。莫臥兒帝國皇帝為對抗葡萄牙勢力,1613年頒發敕令,允許公司在蘇拉特設立商站,給它以多種貿易特權。1615年以後,公司又獲得在莫臥兒帝國全境進行貿易的特權。1689年,公司董事會決定在印度增加稅收,擴大貿易,保持武力,建立國傢。從此,東印度公司成為擁有武裝的政權機構。1698年,經奧朗則佈特許,公司在胡格利河口建立加爾各答城。董事會設在加爾各答城內的威廉堡。

  1756~1858年的東印度公司 18世紀中期,公司在印度建立150處商站和15傢大代理站,並同它的主要競爭者法國進行激烈的角逐。1757年發動普拉西戰役,占領富庶的孟加拉,僅從孟加拉首府就劫走庫藏及各種財物約6 000萬英鎊。孟加拉的財力和人力資源,幫助英國東印度公司擊敗南印度的法國軍隊。1763年,英法簽訂巴黎和約,法國放棄瞭在印度的全部殖民地。“東印度公司由一個商業強權變成瞭一個軍事的和擁有領土的強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63頁)。從此,它向印度發動一系列殖民侵略戰爭,並在19世紀中期侵占整個印度(見英國征服印度的戰爭)。

  公司以洗劫土邦宮廷庫藏、強征田賦、壟斷貿易(鹽、鴉片、茶葉和檳榔等商品)、勒索貢賦、奴役手工業者和農民等方式,掠奪印度的巨額財富,英王皇冠上的著名寶石就是從旁遮普土邦的國庫中搜刮來的。東印度公司還時常用扶植親英勢力和敲詐勒索的方法,從土邦王公那裡索取大量的“禮物”。同時,公司將商業活動擴大到波斯灣、東南亞和東亞,進行罪惡的鴉片貿易,毒害各國人民,攫取巨額利潤。這些財富為英國工業革命準備瞭重要的前提條件。但是,隨著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的增長,英國議會對公司事務的幹涉越來越多。1773年,議會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法》,把公司的商業和行政分割開來。確認英國議會有權過問公司在印度的任何活動,規定孟加拉省督為首任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總督。商業方面,仍由在倫敦的公司商業部經營;而印度的最高官吏(總督及其參事會的4名參事)不再由公司委派,改為由英國政府任命。1784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規定由內閣任命一個督察委員會,主管印度事務。1813年,英國議會取消瞭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並加強督察委員會的作用。1833年,英國議會取消公司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同時規定公司行政機關為“受英王委托”管理印度的代理機構繼續存在20年。1858年,英國議會通過《關於改善治理印度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除股本外,公司的全部財產歸英國國傢所有;英國內閣設印度事務大臣;印度總督改稱副王,為英王駐印度的直接代表。

設在倫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

  東印度公司帶給印度人民的是難以描述的深重災難。印度人民在公司統治下遭受的苦難比印度歷史上任何王朝統治時期都更為深重。公司巧立名目,通過軍事維持費、權力喪失稅、資助條約、公司職員免稅自由貿易,五花八門的封建土地租佃制等,從印度劫掠走難以計算的財富,僅1757~1815年間,就從印度掠走10億英鎊以上的財富。同時,印度也淪為英國的工業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而印度自身卻變成瞭掙紮在饑餓線上的國傢。1769~1837年間印度連續出現的嚴重大饑荒,就是東印度公司種下的惡果。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並未放緩對印度的掠奪。他們在向3 000萬孟加拉饑民發放9 000英鎊“賑災款”的同時,搜刮的田賦總額卻從1801年的480萬英鎊上升到1857年的1 772萬英鎊。東印度公司的殖民統治榨幹瞭印度人民的血汗,推動瞭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發展,培植起瞭更為貪婪的印度封建主階層,嚴重制約瞭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的健康發展,給印度社會帶來空前嚴重的赤貧化和空前嚴重的民族災難。

  

推薦書目

 GARDNER B. The East India Company: A History. New York: McCall, 1972.

 MUKHERJEE 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 1974.

 DESAI T. The East India Company: Brief Survey from 1599-1857. New Delhi: Kanak Pub.,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