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蒙古地區重要城市,故址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達來諾爾西。1214年,成吉思汗分賜弘吉剌部按陳那顏牧地於漠南,以答兒腦兒(今譯達來諾爾)為營幕中心。弘吉剌貴族將從金境俘掠來的工匠、農民安置於答兒腦兒西岸,形成人煙聚落。滅金以後,又在民匠雜居的村落以西建成公主離宮。至元七年(1270),按陳孫斡羅陳萬戶及其妻囊加真公主向朝廷奏準於此建城,定名應昌府。次年,修建起城郭、宮室、衙署等。二十二年,改應昌府為路,轄應昌一縣。除路、縣縣各有衙署官吏外,因弘吉剌萬戶首領受封為魯王,又另有王傅府。王傅府下轄衙署四十餘,官員七百餘。此外,在應昌還先後興建有罔極、報恩、龍興等佛寺,以及孔廟、儒學和其他廟宇。應昌當嶺北行省至兩都間的交通要沖,溝通漠南北的帖裡幹(蒙古語,意為車)驛道由此通過。元朝在應昌設有和糴所、倉庫,收購糧食北運。應昌還是全國120處屯田之一。

  明洪武二年(1369)六月,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由上都逃至應昌,臨時建都於此;三年四月,死於應昌。五月,應昌被明軍占領,以後此城被廢棄。應昌城址南北長約650米,東西寬約600米,城墻、建築物輪廓還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