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三疊紀和早侏羅世之前的構造運動。

  1934年,法國人J.弗羅馬熱將印支半島晚三疊世前諾利克期與前瑞替克期的兩個造山幕,命名為印支褶皺。1945年,黃汲清首先將中國的阿爾卑斯旋回劃分為印支、燕山、喜馬拉雅3個亞旋回,以印支造山旋回,稱呼中國中生代初期的地殼運動,還先後將其劃分為2~5個造山幕,並強調這一運動的重要意義。

  中國東部印印支期的地殼運動較為明顯,早已引起中國地質學者的重視並給予專名。如丁文江(1929)將前裡阿斯期運動命名為“東京運動”;李毓堯、李捷、朱森(1935)以南象運動金子運動命名下揚子寧鎮山脈地區早侏羅世前及晚三疊世前的運動,以艮口運動命名湖南地區的晚三疊世與早侏羅世之間的運動;黃汲清、徐克勤(1937)以安源運動命名晚三疊世內的地殼運動;李四光(1939)將三疊紀末的造山運動命名為準陽運動;張文佑、孫殿卿、吳磊伯、徐煜堅等(1941~1943)將廣西三疊系內部的地殼運動命名為桂西運動龍華運動等。中國西部,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也發現印支運動對西南及青藏地區有重要影響。一般認為,印支運動在時期上,應包括整個三疊紀期間到早侏羅世之前的地殼運動,其時限約為2.25億年前~1.90億年前。在影響上,印支期為中國西部印支褶皺帶的主要形成期,為中國東部古地理、古構造格架發生巨變的轉折點,為華北與揚子地塊的最終拼合時期和蘇魯超高壓變質帶的主要形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