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僧人、佛教學者。俗姓張,名鹿芹。生於浙江海甯,卒於臺灣花蓮。7歲入私塾學習,13歲高小畢業後,開始學中醫,並對道教神仙產生興趣。1921年秋至1930年夏任小學教員。其間,於20歲時,因讀馮蒙楨的《莊子序》中“然則莊文、郭註,其佛法之先驅耶”,引起瞭探究佛法的動機,遂開始閱讀佛經。1930年10月至普陀山從福泉庵清念出傢,法名印順,號盛正。旋赴寧波天童寺從圓瑛受比丘戒,成為正式的比丘。1931年2月到太虛任院長的閩南佛學院學習習。此後他曾到武昌佛學院講學,巡禮佛教聖地,並於1932年夏至1936年底之間在普陀山閱覽大藏經。1938年來到重慶的漢藏教理院,1941年任法王佛學院導師、院長,1947年回到上海,1949年到香港,1953年後定居臺灣,以著述弘法為務。對印度和中國佛教思想及教派有深入研究。著述宏富,有《妙雲集》《華雨集》及《印度之佛教》、《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中國禪宗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