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過程中承印物、油墨與印刷條件相匹配適合於印刷作業的性能。其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承印物在各種印刷(包括特種印刷)條件下的適性;狹義僅指紙張、油墨在普通印刷條件下的適性。一般主要指狹義的印刷適性。

  印刷過程是在一定的印刷方式(平、凸、凹、孔印刷)、一定的印刷環境(溫、濕度及照明等)下,對紙張、油墨進行加工的動態過程。特別是印刷生產發展到高速、多色時代,在印刷過程中這些因素是否匹配,相互是否適應,對過程本身及產品品質量有決定性影響。紙張是應用最廣、最重要的承印物。它的印刷適性有白度、含水量、平滑度、吸收性及抗張強度等。決定油墨的印刷適性有顏色、黏度、幹燥方式和幹燥速度、顆粒度、著色力等。紙的平滑度是表明紙面平整光滑程度的重要指標:平滑度越高,印刷墨層的光學性能越好,適宜印制高檔彩色藝術品。表面粗糙的紙張,不適宜在硬包襯印刷機上印刷。因為硬包襯在印刷時壓縮量很小,不足以使紙面獲得清晰的印跡。在彩色印刷過程中,紙的含水量必須與印刷車間相對濕度條件下空氣中的含水量相適應,才能套印準確。高速印刷要求紙張必須具備較高的抗張強度,才能保證印刷順利進行。油墨的幹燥方式和幹燥速度各有不同。單張紙平版印刷主要用的是氧化結膜幹燥,卷筒紙報紙高速印刷則采用吸收幹燥方式。凹版印刷往往采用溶劑揮發型油墨。油墨的黏度和流動性不同,與之相適應的印刷速度也不同。一般來說,印刷速度越高,要求油墨的黏度越低。表面施膠度低的紙張,纖維疏松,不能使用黏度高的油墨。這些因素在印刷過程中既相互適應,又相互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