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南省轄地級市。位於省境中部偏北,橫跨資水中下遊和沅、澧兩水尾閭。轄赫山區資陽區2區和南縣、桃江、安化3縣,代管沅江市(縣級)。面積12 325平方千米。人口431萬(2010),以漢族為主。市人民政府駐赫山區。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置益陽縣。漢屬長沙國地。清屬長沙府。1950年析益陽縣置縣級益陽市。1994年撤銷益陽地區和縣級益陽市置地級級益陽市。地處洞庭湖南部丘陵向平原過渡地帶。以平原和山地為主,平原占32%,山地占38%,丘陵占19%、水面占11%。資水由西向東流經市區,把城市分為南北兩部。河流除資水外,還有志溪、甘溪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春溫多變,降水集中。年平均氣溫16.9℃。平均年降水量1 416毫米,3~6月降水量約占51%,梅雨期長達30~40天。無霜期273天。礦產資源有煤、銻、錳、鈾、金、釩、鎢、花崗石等40餘種,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美稱。水能蘊量豐富,僅資水可開發利用的水能就有120萬千瓦。農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苧麻、蔬菜等。是省內商品糧基地之一。盛產多種魚類、蝦、蟹、蚌和銀魚等。山地丘陵有杉、松、楠竹、油茶和茶葉等。工業有采礦、紡織、電力、化工、冶金、機械、皮革、食品等。主產原煤、棉佈、苧麻佈、滌綸佈、縫紉機、水泥、柴油機、硫酸、化肥、農藥、機制紙、皮鞋等。當地傳統名產有水竹涼席、竹器、紙傘等,其中水竹涼席有數百年編織史,清朝即為貢品,1915年起,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益陽為資水重要河港之一,貨物吞吐量居全省前列。形成瞭以長益高速公路、319和207國道、益桃公路等主幹線為骨架的公路網。鐵路有湘黔鐵路安化段、石長鐵路益陽段和益陽至煤炭壩地方鐵路等。名勝古跡有文昌閣、棲霞寺、白鹿寺、三臺塔、裴公亭、青秀山風景區、南洞庭湖、柘溪水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