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種。由揚州花鼓戲蘇北香火戲吸收揚州清曲、蘇北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流行於江蘇揚州、鎮江及南京、上海等地。清康熙年間(1662~1722),揚州民間已有由一醜一旦兩個腳色對歌對舞的演出。此後逐漸扮演瞭《補缸》《小寡婦上墳》、《探親傢》等劇,始形成花鼓戲。花鼓戲用絲弦伴奏,唱腔較細膩,俗稱“小開口”。蘇北香火戲原為農村酬神賽會時“香火”(男巫)扮演演的戲,劇目出自長篇“神書”,有《魏徵斬龍》、《秦始皇趕山塞海》等劇目。用鑼鼓伴奏,唱腔粗獷,俗稱“大開口”。1911年,“大開口”由揚州進入上海,稱“維揚大班”。1919年,“小開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進入上海,稱“維揚文戲”。30年代,兩班合並演出,以“小開口”為主,稱維揚戲,後簡稱揚劇。揚劇唱腔曲調有百餘種,常用的有20多種。來自揚州清曲的有〔梳妝臺〕、〔滿江紅〕、〔剪靛花〕、〔銀紐絲〕等。腳色行當雖有生、旦、凈、醜之分,唱腔則仍隻分男女腔。各行當的表演多從昆曲、京劇借鑒吸收,但仍保持花鼓戲樸素、活潑的特色。傳統劇目有300多個,大多是僅有幕表的傳說故事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創作和整理改編的較有影響的劇目有《鴻雁傳書》、《恩仇記》、《百歲掛帥》(已攝制成影片)和現代題材的《奪印》、《黃浦江激流》等。著名演員有高秀英金運貴、王秀蘭、石玉芳、華素琴、顧玉君等。

揚劇《百歲掛帥》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