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在各種宗教活動和節日慶典中的音樂。中國的穆斯林將伊斯蘭文化和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瞭獨具特色的中國伊斯蘭文化。在其內部,又因為各民族生活習俗的區別及各民族所經歷的歷史進程的不同而形成瞭若幹個不同的文化類型。在音樂文化方面,生活在綠洲上的穆斯林、生活在草原上的穆斯林和生活在高原上的穆斯林也各不相同。

  生活在綠洲上的穆斯林以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為代表。他們有著蘊量豐富、種類紛多的伊斯蘭教音樂。主要要有:①遜尼派伊斯蘭教音樂,如“阿贊”(呼禱調)、“克拉埃特”(誦經調)、“呼圖白”(主麻–星期五聚禮上的宣講調)、“毛陸特”(聖紀禮儀上的贊聖、頌聖調)、“買爾哈巴”(聖紀禮儀上的迎聖調)等。②蘇非派伊斯蘭教禮儀音樂,如“吾苛買特”(講經調)、“則克力”(贊主贊聖調)和一人領唱眾人呼喊節奏型相和並手舞足蹈的“艾爾凱–薩瑪”、“阿希克(蘇非派中最虔誠的男性信徒)調”、“佈維(蘇非派女性弟子)調”等。③宗教說唱音樂,如“江那買”(聖戰故事)、“斯葉爾”(聖賢本生故事)、“買爾刻危特”(因果報應故事)等。④宗教民俗歌曲,如“拉木尚調”(勸封齋歌)、“巴拉提調”(化齋歌)及“哭喪調”、“勸節哀調”等。⑤麻紮(埋葬“聖裔”或為“聖戰”而犧牲者的墳塋)朝拜的禮儀音樂及節日鼓吹樂等類別。其中,少數以阿拉伯語吟唱,其音樂風格接近波斯–阿拉伯;多數以維吾爾語吟唱,其音樂風格和本民族民間音樂、古典音樂的風格接近,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

  大部分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等民族的穆斯林生活在高山牧場,因其居住分散而少見大規模宗教活動,其誦經調主要包括“呼禱調”、“誦經調”、勸封齋的“塔拉烏克”、勸行善的“加拉伯尚”、哀悼亡人的“加那紮”和宗教故事歌“其合爾”等。塔吉克族因其信仰什葉派中的依斯瑪儀派,尚有由宗教人士吟誦“塔勒肯”為死者送葬的習俗。上述曲調除用阿拉伯語吟誦者外,總體風格和本民族民間音樂相近。

  回、撒拉、東鄉、保安等民族主要生息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一些省區的平原上也可見到聚居的回族子民。他們的伊斯蘭教音樂因地區、教派、門宦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據其內容和使用場合的不同,可分為“阿贊”(又稱“邦克”,漢譯為呼禱調、宣禮歌,俗稱叫拜、唱禮),都爾(誦經調,又稱唱經調),“呼圖白”(即召喚調,又稱宣講調),贊主贊聖調(包括以合唱形式吟誦的“憫夏熱”、一領眾和的“拜依提”、每段五句的“穆罕麥斯”、散文體的“買達義亥爾”、聖紀禮儀上吟唱的“毛陸特”以及在紀念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的“姑太節”上吟誦的“法蒂瑪紡線”等),宣揚伊斯蘭教義的民俗宗教歌等5類。除少數以阿拉伯語吟唱者外,其音樂風格接近於各地。特別是西北地區漢族、回族民間音樂,甚至可見套用《五哥放羊》、《蘇武牧羊》等著名民歌者。

  

推薦書目

 周吉, 劉同生. 中國伊斯蘭教音樂. //田青. 中國宗教音樂.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