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作傢。生於喀爾巴阡山麓加薩城(今斯洛伐克境內的科希策)一個猶太人傢庭。14歲時隨傢遷居佈達佩斯,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1918年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任匈牙利革命軍人代表大會代表。蘇維埃共和國時期被派往新佩斯從事革命活動。革命失敗後被當局驅逐出境,流亡奧地利;1923年又被奧地利當局驅逐出境,前往莫斯科。曾先後擔任蘇聯作傢協會秘書和國際革命作傢聯盟秘書長、《十月》和《文學崗哨》雜誌編委。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他在莫斯科第二“人民起義師”當瞭一名志願兵,參加過保衛衛莫斯科的戰鬥,後來又隨蘇聯紅軍參加過解放東南歐(包括匈牙利)的戰役。1944年秋在利沃夫為蘇軍創辦匈文報紙《匈牙利新聞》。戰後任匈牙利作傢協會領導成員和《文學新聞》主編。1950和1955年兩次獲得科蘇特國傢獎金。

  伊列什在大學時代開始寫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方》雜志上發表的作品如《國防士兵烏特留斯·巴爾博士的遺作》(1917)和《斯巴達克的一生》(1918)等表現瞭反戰情緒。長篇小說《蒂薩河在燃燒》(1929)描寫1919年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及失敗。長篇小說《喀爾巴阡山狂想曲》(1939)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至1923年間喀爾巴阡烏克蘭地區的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描寫作者的青少年時代和1918~1919年的匈牙利革命。短篇小說集《喜劇院的戰鬥》(1950)則以蘇聯紅軍解放佈達佩斯的戰鬥為題材。長篇小說《祖國的光復》(1954)描寫匈牙利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光復祖國、重建傢園的故事。此外,他還著有自傳體短篇小說集《三十六年》(1956)和《軼事集》(1959),短篇小說集《面包》(1961)、《金鵝》(1965),中篇小說《血不會化為水》(1962)、《339號房間》(1966)及中短篇小說和劇作集《派梅泰奇事》(1968)、《玩魔術的學徒》(197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