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北、西北黃土地區在崖壁或在平地向下挖出的地坑壁面上開挖成的供人居住的洞穴,是生土建築的一種。穴居在中國有悠久歷史,西安半坡、陝縣廟底溝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穴居、半穴居遺址。窯洞所需建築材料很少,施工簡單,造價低,冬季保溫條件好,故沿用至今。但如果滲漏失修或遇地震災害,會發生坍塌事故;通風和結露問題,也尚待解決。

黃土高坡上的窯洞

  種類 大體可分為兩類:①靠崖窯。在天然土崖壁上挖出,窯體垂直崖壁,頂部呈半圓形或拋物線形。可以並列3~5孔。或各自開門,或在側壁開通道成為套間。崖面多用磚石包砌,上扣挑簷、女兒墻、截水溝,以防崩坍。窯口發磚券,裝門窗。窯內也有用磚石襯砌的。有的做成上下兩層,稱呼天窯。有的大型靠崖窯在前面另建地面建築做廂房、大門,圍成庭院。廂房有時是用土坯或磚砌的筒殼(見拱券),稱錮窯,但它是拱殼結構,與利用土層傳壓角開挖的窯洞不同。錮窯可做成加女兒墻的平頂,也可墊土做成兩坡屋頂的外形。②地坑院。無崖壁可利用時,從地面向下挖出深5米以上的地坑,在坑壁上開挖的窯洞,故又稱平地窯。地坑多為矩形或方形,當三面或四面挖窯洞時,就形成地下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大型地坑院可以幾個地坑相連,成為幾進院落。這時窯洞可以在前院開門,後院開窗,通風條件比靠崖窯好。地坑院的出口多是先由隧道上升,近地面時用一段露天坡道,兩邊圍以矮墻。地坑中排水多采用滲井。附近如有低的沖溝,地坑也可穿過隧道通到溝中。

  建造要求 土窯洞的跨度一般為2.2~3.2米,個別也可達到5米。窯頂的矢高一般等於或稍小於跨度的一半,洞內凈高可超過跨度的一半。有的洞內凈空前部高於後部,以利采光。窯洞深度受采光和通風的限制。並列窯洞間的壁厚不得少於1.6米,頂上土厚不得少於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