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代前期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偃師市市區西部。西元前16世紀初夏亡後,商湯在此建都,約於前15世紀中葉廢棄。遺址於1983年發現,基本保存完好,稱屍鄉溝商城遺址,發掘工作延續至今。此城對瞭解商代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面貌,都城制度,建築技術和科技水準等有重要意義,1988年國務院公佈商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偃師商城小城和大城平面佈局及關系圖

  古城格局 偃師商城地處洛陽盆地東段,地勢平坦、開闊,北依邙山,南瀕洛河,東南臨古湖泊。古城規模龐大,佈局嚴謹,其發展經歷瞭小城階段和大城階段(見圖)。

  小城階段 最初的小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 100米、東西約740米。城墻為夯築,寬6~7米,四面中部可能各有一座城門。佈局特征為:面朝後市,擇中立宮,佈局對稱。以宮城為中心的官署區位於城中部偏南的地勢略高處。城西南隅有府庫,城外東北面有鑄銅作坊,平民居住區主要在城北。宮城平面大體呈方形,面積近4萬平方米,外圍有夯土圍墻,南墻正中設門道,由南往北分為宮殿區、祭祀區和池苑區。宮殿區內東側可能是宗廟區,西側是朝寢區。朝寢區有南北平行排列的三大主體宮殿建築,整體格局為前朝後寢。宮殿區內有發達的排水系統。祭祀區由東西並列、結構相似的兩個大型祭祀場組成。池苑區的核心部位是一人工開鑿的長方形水域,湖水自西城門引入,從東城門流出。府庫規模龐大,密佈長房形庫房,總數超過90座。

  大城階段 小城使用不足百年,向北、向東進行瞭擴建,形成大城。大城南北超過1 700米、東西寬於1 200米,夯築城垣的寬度一般為17~19米。城外環繞護城河,寬約20米。有城門6個。此時宮城被改造,規模擴大,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基礎上,絕大多數宮殿建築經過改擴建,或易地重建。宮殿追求奢華,出現樓臺建築。原來的府庫做瞭重新翻建,在宮城東北面新建一座大型府庫。城東北部發現此時的制陶作坊和石器加工作坊。平民區仍在城北部。大城城墻內側有平民墓地。在大城使用的後期,宮城再次擴建,除改建、擴建原有宮殿外,還新修數座宮殿,並出現超大規模的宮殿建築。

  偃師商城遺址中出土瞭金、銅、玉、陶、石、蚌、漆器及原始瓷器、骨角器、螺鈿器等近萬件,分屬禮儀用器、生活用器、生產用器、喪葬用器、裝飾品等。從中可反映當時的生產發展情況,瞭解商王室和平民的生活狀況。

  歷史地位 發現於偃師商城的商文化發展脈絡清晰,其初始階段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商文化,故這裡是早商文化的發源地。依據考古發掘資料,結合歷史文獻,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偃師商城是商代前期的都城,許多學者更認為它是商湯滅夏後所建的商代最早的都城。它出現於原夏王朝的京畿地區,故可作為夏、商王朝更替的標志。

  1987年在這裡建成偃師商城博物館,1998年在全面保護宮城遺址的同時,修建瞭遺址公園,原狀模擬展示宮城內的主要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