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中國的一種史學思潮。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表《新史學》一文,宣導“史界革命”,推翻舊史學,建立新史學。提出“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的見解。許多史學傢紛紛回應,同以批判舊史學、建立新史學為目標,形成一種新史學思潮。新史學在進化論歷史觀的指導下,對中國古代史學作瞭猛烈的批判。梁啟超認為舊史學有四弊,即“知有朝廷廷而不知有國傢”,“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有二病,即“能鋪敘而不能別裁”、“能因襲而不能創作”,遂造成“難讀、難別擇、無感觸”三惡果。指出舊史學從觀念、內容到編纂形式,均已落後,已經不能適應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改變。新史學以“敘述人群同體進化之狀,求得公理公例”為理論核心,認為歷史是進化發展的,不是循環的,更不是倒退的,社會發展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要重視社會下層群眾的歷史作用等。在治學方法上,新史學主張廣泛吸取社會學、地理學、人種學、人類學、語言學、政治學、化學、生理學等近代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對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發展產生瞭重要影響,《新史學》一文也被後人譽為中國史學走向近代的一個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