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球化學傢。生於北京。1941~1945年就讀於浙江大學物理系、化學系,1947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化學系。1950年後,歷任地質部化探室主任、地礦部物化探所副所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地球化學勘查雜誌》副主編、國際地質標準通訊區域編輯、國際地質對比計畫執行局委員,國際地科聯全球地球化學填圖工作組指導委員會委員、分析技術委員會主席。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謝學錦是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51年他與徐邦梁在安徽安慶月山進行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首次實驗,發現瞭銅礦指示植物海州香薷。20世紀50~60年代進行熱液礦床原生暈研究,取得瞭與蘇聯學者並駕齊驅的國際領先水平成果。70~80年代,從事地球化學填圖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提出並指導瞭中國的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已在全國600餘萬平方千米發現瞭數百個有經濟價值的礦床。他主持的“環境地球化學監控網絡與全國動態地球化學圖”研究為全球地球化學填圖采樣介質的選擇提供瞭范例。他的《國際地球化學填圖中的某些戰略性與戰術問題》(英文)、《國際地球化學填圖中的分析要求》(英文)等,對國際地球化學填圖方法的標準化產生瞭重大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他與人合著的《全球地球化學數據庫》中,全盤接受瞭他對分析要求的規定。90年代提出瞭地球化學塊體理論,發展瞭深穿透地球化學的理論與方法技術,制定瞭“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縮小靶區”的礦產勘查新戰略。200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主要論著還有《銅礦指示植物海州香薷》(1953)、《區域化探》(1979)、《中國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英文,1989)、《地球化學模式:從局部到全球》(英文,1993)、《金礦化探(一~五)》(1987~1996)、《論礦產勘查史——經驗找礦、科學勘查與信息勘查》(1997)、《化學定時炸彈與可持續發展》(1997)、《戰術性與戰略性的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1998)、《走向21世紀礦產勘查地球化學》(1999)、《金的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方法、戰略與戰術》(合著,2000)、《地球化學塊體——概念和方法學的發展》(2002)、《多目標地球化學填圖及多層次環境地球化學監控網絡——基本概念與方法》(2002)、《全球地球化學填圖》(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