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詩人。生於烏克蘭莫林采的一個農奴傢庭,卒於聖彼德堡。童年曾師從教堂執事學會讀書識字,並熱愛繪畫。14歲起作地主的僮僕,後隨主人前往彼得堡。俄國名畫傢K.P.佈留洛夫為謝甫琴科贖身。1838年他成為自由人。獲得自由的謝甫琴科進入美術學院學習,並開始從事詩歌創作。早期的詩歌作品採用烏克蘭民歌形式,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第一部詩集《科佈紮歌手》於1840年出版後,得到V.G.別林斯基的好評。描寫烏克蘭少女不幸命運和揭露沙皇軍官偽善無情情的長詩《卡泰林娜》(1838),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841年他又以烏克蘭農民1768年反對波蘭貴族地主統治的英勇鬥爭為題材,寫成著名的長篇抒情史詩《海達馬克》。1845年謝甫琴科從美術學院畢業,獲自由藝術傢稱號。

  1843和1845年,謝甫琴科曾兩次回到烏克蘭。這時他開始確立革命民主主義的信念。他目睹烏克蘭農奴的悲慘生活,寫成詩集《三年》(1843~1845),其中有反對沙皇統治的政治諷刺詩《夢境》;有反映沙皇俄國是“各族人民的牢獄”的長詩《高加索》;有號召人民起來“粉碎奴役的鎖鏈”的《遺囑》等。他因參加當時的秘密政治團體“基裡爾–梅福迪兄弟會”,被沙皇當局逮捕,貶為士兵,流放到中亞細亞一帶。他秘密地用一個小本子寫詩,藏在靴筒裡。在這些“靴筒詩抄”中,收有他在流放期間寫的100多首詩。1848年他參加參謀部軍官率領的中亞咸海考察團,暫時擺脫軍隊中的限制,作瞭不少風景畫,並用俄文寫成《音樂傢》(1854~1855)、《藝術傢》(1856)等自傳體小說。1855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即位宣佈大赦,謝甫琴科直到1857年才獲得釋放。

  謝甫琴科返回彼得堡後,受到N.G.車爾尼雪夫斯基、N.A.杜勃羅留波夫、N.A.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他寫瞭不少政治性很強的詩歌作品,號召人民“把斧頭磨得更加鋒利”,一致起來反對沙皇暴政和農奴制度。他在《命運》、《詩神》、《光榮》(1858)三篇組詩中,寫出他對詩歌的要求:“要用誠實的語言去傳播真理。”1860年他的詩集《科佈紮歌手》刊行新版,其中收有200多首詩。

  謝甫琴科一生的命運是十分悲慘的,他的生命隻有47年,其中24年過的是農奴生活,接著是10年流放,其他13個所謂“自由”的年頭,還是在沙皇的警憲監視下度過。按照他在《遺囑》一詩中的願望,死後葬在烏克蘭第聶伯河畔故鄉的大地上。

  謝甫琴科的詩歌創作對烏克蘭文學產生瞭巨大的影響,烏克蘭人民稱他為“偉大的科佈紮歌手”,並把他視為烏克蘭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烏克蘭文學語言的創建者。V.I.列寧曾撰文稱贊他的創作有重大革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