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詩人。生於克裏米亞一皮匠傢庭。年輕時當過演員、搬運工。1915年開始發表作品。1923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社會科學系。20世紀20年代是構成派領導人之一。早期詩歌語言抽象難懂。敘事長詩《烏裏亞拉耶夫性格》(1924)敘述反革命富農烏裏亞拉耶夫叛亂被粉碎的過程。1956年修改瞭這首長詩,把V.I.列寧當作中心人物。這一時期的作品還有以國內戰爭為題材的詩體長篇小說《普希托爾格》(1928)和詩劇《二號司令員》(1928)。30年代寫寫作哲理性詩歌和戲劇。著有歷史悲劇《騎士伊奧安》(1937)、《巴別克》(1941)等。194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佈)。衛國戰爭時期在克裡米亞、高加索、波羅的海戰線工作。三部曲《俄羅斯》(1941~1957)是一部詩體悲劇,是作者一生詩藝探索的總結,表達瞭詩人愛國主義熱忱,肯定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巨大作用。劇本《高於自己命運的人》(1962)描寫列寧生前最後幾個月的生活和思考。《詩的工作間》(1962)是其創作經驗的總結。《啊,我的青年時代》(1966)是自傳體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