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在人體引起的感染。包括醫院外感染和醫院內感染。引起醫院外感染最常見的細菌為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和革蘭氏陰性的大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引起醫院內感染的則多為有耐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腸球菌、克雷伯氏菌、產氣桿菌和綠膿桿菌等。偶有難治的不動菌屬引起的感染。因醫院外感染的細菌對抗生素敏感,故醫院外感染容易控制,而醫院內感染則一方面由於患者有原發病,抵抗力差,另一方面引起醫院內感染的細菌往往有耐藥性,故不易控制制,所以病死率高。

  人體正常菌群 人體皮膚以及與外界相通的口鼻腔、胃腸道、尿道及陰道等均有大量各種細菌寄居,這些菌群一般對機體無害,有的還有益,稱為正常菌群。皮膚、鼻腔多見金黃色和表皮葡萄氏菌,腸道內的通常菌群為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和擬氏菌等。但正常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使機體致病,在機體防禦功能下降、菌群改變寄居部位和不恰當地應用抗生素等情況時均可引起感染。

  細菌的結構與致病性 細菌的結構包括表面結構、附件與內部結構。表面結構有細胞壁與表面附著物,細胞壁的化學結構復雜,主要是糖肽、磷壁酸、脂多糖(LPS)、脂質及蛋白質等,其中LPS又稱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基本組成之一,在細菌生長過程中或溶解時釋放出,可引起發熱及全身毒血癥癥狀。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的糖肽,在生物學特性上與內毒素相似,動物實驗證實亦可引起發熱、休克甚至死亡。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絕大多數有致病力的革蘭氏陽性或陰性菌表面有莢膜多糖,在其致病性上起重要作用,且有抗吞噬作用,保護細胞壁免受溶菌酶、補體等殺菌物質的損傷。細菌還可產生外毒素和酶,霍亂弧菌、白喉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外毒素是其重要的致病物質;酶亦有重要的致病性。大多數細菌的致病性是許多因素或產物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常見細菌性感染 細菌借助表面的一些特殊成分和結構,吸附於人體皮膚黏膜的表面,然後以不同方式引起疾病。常見的人體細菌性感染有以下幾種:

  皮膚 皮膚表面普遍存在著金黃色和表皮葡萄球菌,因此皮膚最多見的感染系由葡萄球菌引起,如癤、毛囊炎等。嚴重的感染可發展到皮下組織形成蜂窩組織炎或癰等。其次可見大腸桿菌和產氣莢膜桿菌感染,除後者感染皮下有氣發展較快外,其他感染局部皮膚均有紅、腫、熱、痛或有膿腫形成。

  眼、耳、鼻、喉 眼的細菌性感染有葡萄球菌、鏈球菌及流感桿菌引起的結膜炎、淚囊炎等。全眼球炎常與眼外傷或異物穿透傷有關。閉合的傷口感染,除上述細菌外,需註意厭氧菌的感染。若母親患有淋菌性陰道炎,胎兒娩出時易受感染而患淋菌性結膜炎。母親陰道有B群鏈球菌、利斯特氏菌皆可感染新生兒致腦膜炎。耳的細菌性感染有外耳道炎及中耳炎,常見病原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流感桿菌和大腸桿菌;肺炎鏈球菌及變形桿菌易引起耳源性腦膜炎。鼻的細菌性感染有鼻前庭炎、鼻竇炎,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多見,厭氧菌及流感桿菌亦可引起鼻竇炎。在喉部的細菌性感染中,扁桃體炎最常見,其他尚有咽旁及咽後壁膿腫,病原菌主要是鏈球菌及葡萄球菌。口腔的細菌性感染以牙周炎和牙齦膿腫最多見,腮腺炎、頜下腺炎少見。病原菌主要系厭氧的消化鏈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等。

  肺及胸部 正常細支氣管及肺泡應該是無菌的,若機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損,睡眠或昏迷時將咽喉處分泌物吸入可導致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亦有因敗血癥引起肺膿腫及膿胸。醫院外感染的常見病原菌有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桿菌等。醫院內感染者以革蘭氏陰性菌多見如克雷伯氏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和綠膿桿菌等。醫院內感染的肺炎病死率較高。

  顱內 有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桿菌等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偶見頭顱外傷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敗血癥後的腦膿腫等。腦脊液檢查對鑒別化膿性、病毒性和結核性腦膜炎幫助很大,腦脊液培養陽性者對診斷和治療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有時腦脊液的即刻塗片找細菌亦有一定的意義。

  腹腔內 腹膜、胃腸道、膽道感染以革蘭氏陰性桿菌多見,兼混合有厭氧的擬桿菌感染。病原菌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氏菌和擬桿菌等。癥狀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而有區別,腹水檢查對鑒別診斷有幫助,術後腹腔膿腫對病人有很大威脅,常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很高。

  泌尿及女性生殖系 有膀胱炎、腎盂腎炎、前列腺炎、盆腔炎及附件炎等。病原菌同腹腔感染,亦以革蘭氏陰性菌多見,尿常規和盆腔檢查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心血管系統 有心內膜炎、心包炎、淋巴管炎和靜脈炎等。病原菌以草綠色鏈球菌、腸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亦有革蘭氏陰性桿菌引起的。癥狀各不相同。

  診斷 各種感染均有發冷發熱,局部紅、腫、熱、痛等表現,確診依據是取血或膿液培養出病原菌,膿液塗片找細菌有助於診斷。

  治療 最重要的原則是及時應用有效的抗細菌藥物,20世紀40年代以來,抗菌藥物的出現及廣泛應用,細菌性疾病的致病菌發生瞭改變。磺胺、青黴素應用後,肺炎鏈球菌和A群鏈球菌引起疾病的病死率大大下降,其在細菌感染中的重要性亦下降。此後鏈黴素、紅黴素、氯黴素及四環素的廣泛應用,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亦被控制,但該菌極易產生耐藥性,出現發病率及病死率上升甚至出現醫院內暴發。60年代以後,耐青黴素酶青黴素和頭孢菌素的相繼應用,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又被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替代,包括克雷伯氏菌屬和沙雷氏菌屬感染等均見增多並占重要位置。針對不同病原菌選用相對應的抗菌藥物,病原菌體外藥物敏感試驗有重要參考價值。由於許多致病菌易產生β內酰胺酶,能水解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結構中的β內酰胺環而失去抗菌活性,因而有條件的應同時檢測細菌的β內酰胺酶活性及監測抗生素的血藥濃度,有助於更好選擇抗生素及提高療效。有化膿性病灶的應適時切開引流。並盡可能找出導致感染的基本原因,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皮膚感染,若不控制糖尿病,感染將接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