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傢,現代決策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生於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卒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1936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4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38~1939年在芝加哥國際城市管理者協會工作。1939~1942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管理部管理測量研究中心主任。1942年回到芝加哥市,先被聘為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政治學助理教授,1947年成為教授。1949~1955年,在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現為卡內基–梅隆大學)任管理和和心理學教授;1955~1988年退休之前擔任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教授。曾擔任的社會職務有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理事會主席、美國國傢科學院空氣質量管理委員會主席、國傢行為科學基金會行為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等。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1976年被評為美國經濟學聯合會傑出會員,1984年獲美國政治學會詹姆斯·麥迪遜獎,1986年獲國傢科學獎。由於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的開創性研究,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西方經濟學界,西蒙以博學多才著稱,其研究領域遠遠超出他的專業范圍。他發表瞭大量的著作和論文,內容涉及政治學、行政學、心理學、信息科學、應用數學、科學理論、統計學、運籌學、經濟學、企業管理、系統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廣泛的領域。主要著作有《管理行為》(1947)、《公共管理》(合著,1950)、《人類模型》(1957)、《組織》(合著,1958)、《管理決策的新科學》(1960)、《人類和管理自動化的形成》(1965)、《經濟學、有限理性與認知革命》(1992)、《有限理性模型》(1997)等。

  西蒙的重要貢獻在於他把心理學、數學、統計學、運籌學等很多領域綜合成一個關鍵性的理論體系。他對經濟學的貢獻在於他建立瞭現代決策理論,拓寬瞭經濟學研究的領域。他所創建的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企業實際決策的獨創見解。西蒙的現代決策理論以現代企業中人的行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綜合瞭科學管理、人際關系、運籌學等多學科的內容。他認為,面對著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當前搜集信息的費用,企業的決策者們不再有“完全理性”,而隻有“有限理性”;他們不再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隻追求“滿意”。因此,他提出以“令人滿意的行為原則”來代替傳統微觀經濟學的“利潤最大化原則”,這一原則在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研究中得到瞭廣泛的運用。西蒙的分析框架為一個決策單位大到足以使每個人都對價格和產量產生重要影響的世界提供瞭一個更加滿意的理論研究方法。西蒙的理論對令人滿意的行為概念——達到經濟變量可接受的水平而又保持復雜化和風險最小化——至關重要,這與強調利潤最大化是主要的激發因子的傳統觀點形成鮮明對照。西蒙試圖考慮古典經濟學傢在決策理論中忽略的心理因素。在後來的學術生涯中,他不斷努力通過計算機技術創造人工智能。

  西蒙有關組織決策的理論已成功地解釋或預示如公司內部信息和決策的分配、有限競爭情況下的調整、對各類有價證券的投資選擇以及對外投資的國傢選擇等多種活動。西蒙的思想為現代企業管理和管理經濟學的研究奠定瞭基礎。

  

推薦書目

 西蒙 H. 現代決策理論的基石有限理性說. 楊礫, 徐立, 譯. 北京: 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89.

 錢立文, 馬堅. 迷宮求真–經濟學傢西蒙的故事. 上海: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3.

 SIMON H A. An Empirically Based Microeconom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