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西部地區,簡稱“西馬”,舊稱馬來亞,因位於馬來半島,當地使用“半島馬來西亞”一詞取代“馬來亞”。1966年8月5日馬來西亞政府正式宣佈原來的“馬來亞”稱“西馬來西亞”。北鄰泰國,東臨南海,西濱麻六甲海峽,南界柔佛海峽與新加坡相望。南北最長736千米,東西最寬320千米。海岸線總長1 920千米,面積131 587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40%,人口1 774.77萬(2000),占全國人口的80%。人人口中的55%為馬來人,34%為華人,10%為印度人,餘為原住民族。吉保山脈南北縱貫,半島東西兩部分自然和經濟面貌顯著不同:東半部,北段寬闊高地,有西馬最高峰大漢山,海拔2 187米,外側海濱平原狹窄,多原生脈礦;南段丘陵星散,平原寬廣而稍有起伏,河曲、沼澤眾多。森林覆被率40%以上。年降水量2 500~5 000毫米,人口較少,城鎮疏落。內地有西馬最大的丁加奴河水庫,全國最大、歷史最久的大漢山國傢公園,沿海有石油、天然氣,海濱及海島興起旅遊業。馬來人的傳統漁業、手工藝、生活方式與禮儀依然保持民族特色。西半部低山駢列,山麓丘陵富次生礦床,為礦場、種植園、鐵路、公路和城鎮的密集地帶,全國經濟薈萃之區;海濱平原南北連綿,是重要稻作區;沿海有重要港埠和島嶼;年降水量1 500~3 000毫米。公元初年開始,半島西北部最先開發,4世紀起相繼出現許多王國。15世紀滿剌加王國最繁盛,首府(今馬六甲城)為當時東南亞最大航運中心。16世紀起葡萄牙、荷蘭先後入侵。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逐步完成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1948年半島各州合並成立“馬來亞聯合邦”,1957年8月31日宣告獨立。1963年與沙撈越及北婆羅洲(沙巴)組成馬來西亞。錫塊、天然橡膠、棕油產量與出口量居世界前列,還出口木材、天然氣及鋁土、鈦、鈮、鉭、獨居石等。工業有發電、煉錫、煉石油、鋼鐵、造船、電子、橡膠、油脂、化肥、紡織、汽車制造等。西海岸鐵路(北海—新山段20世紀90年代鋪設雙軌)是縱貫中南半島幹線鐵路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