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作傢。生於芬蘭海門屈勒地區一佃農傢庭,卒於赫爾辛基。1908年進入赫爾辛基大學生物系學習,加入文學藝術社,結識瞭一些國內藝術名流。通過與他們的交往,西倫佩認識到文學藝術是無窮宇宙的一扇大門,堅定瞭他終身從事文學創作的決心。在大學最後一學年,因傢境日趨艱難,被迫輟學,返回鄉間潛心從事創作。他一生共發表近20部小說,還寫過不少雜文和隨筆。他出身貧寒,所以對芬蘭下層勞動人民的命運甚為關註。其作品大多反映自己傢鄉海門屈勒的人和事。由於他出色地刻畫瞭傢鄉農民的生生動形象,以及在描寫農民與大自然的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精湛技藝,使他於1939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早期的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生命和太陽》(1916),是一部描寫青年人愛情生活的佳作。作傢以親身經歷為素材,註重描繪鄉間的自然景色,寓情於景,增強瞭藝術效果。作者在作品中規勸那些走向頹廢墮落的青年人要振奮精神,在與大自然奮鬥中創建新生活,迎接新的人生。另一部長篇小說《赤貧》(1919)刻畫瞭一個孤苦伶仃、無力駕馭生活的弱者形象,最後被戰爭的狂濤惡浪吞沒。作者在作品中力圖真實地再現客觀世界,從中找出戰爭和造成死亡的原因。1931年發表長篇小說《少女西麗婭》,寫一個出身貴族傢庭的少女,父母早亡,傢庭經濟破產,而被迫當瞭傭人,最後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少女的死,標志著芬蘭貴族階級最後的滅亡,具有象征意義。西倫佩一直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對處於饑寒交迫中的小人物的命運掬以同情之淚,充滿人道主義精神。他的作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獲有“鄉土文學大師”的美稱。其他作品還有小說《一個人的道路》(1932)、《夏夜的人們》(1934),散文集《農舍》(1925)、《人生的甘苦》(1945),短篇小說集《地平線上》(1924)等。

西倫佩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