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小說傢。生於法屬殖民地馬達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卒於巴黎。父親在他出生幾個月後陣亡,他隨母親回到法國南方的故鄉佩皮尼昂度過童年,後來到巴黎及英國的牛津和劍橋等地上學,學過繪畫,曾想當一個畫傢和攝影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騎兵團服役,被德軍俘虜後不久逃出,戰後隱居於比利牛斯山的葡萄種植園,這些經歷為他寫作戰爭小說奠定瞭基礎。

  西蒙最初的幾部小說是對前人的模仿,例如《作弊者》(1945)模仿A.加繆的《局外人》;《格利佛》》(1952)模仿W.福克納用幾個故事重疊而成的寫作手法,這個題目來自J.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春天的加冕》(1954)是模仿福克納的斷斷續續的敘述方式,這些小說都沒有引起什麼反響。

  從1957年發表的《風》開始,西蒙的創作風格有瞭明顯的變化,也就是有瞭新小說的特色。《風》還有一點傳統小說的情節,寫的是一個繼承遺產的故事,通過善良的主人公被逼得走投無路、最後不得不賣掉遺產的過程,表明世界像一個支離破碎的迷宮,人無法掌握自己像風一樣變幻不定的命運。小說的副標題——重建巴羅克式裝飾屏的嘗試,顯示瞭西蒙在小說技巧方面所作的試驗,就是用一幅幅有立體感的重疊畫面,來構成變化無常的現實世界。《草》(1958)不再有連貫的情節,隻是通過路易絲與情人的對話,來反映姑母一生的艱苦生活。

  《弗蘭德公路》(1960)是西蒙的代表作,描寫的是法軍在1940年被德軍擊敗後潰退的情景,這是西蒙親身經歷過的戰爭場面。小說裡沒有系統的情節,隻有一幅幅瑣碎的畫面和人物的回憶。但是從雜亂無章和混亂模糊的回憶和印象中,讀者可以感受到戰爭的悲劇氣氛:騎兵隊長雷謝克出身於貴族傢庭,他的祖先曾被國王處死。這種命運又降臨到他的頭上,他全軍覆沒,而更使他痛心的是他的年輕的妻子對他的背叛。為瞭維護自己的體面,他故意把自己暴露在敵人的槍口面前,達到瞭“自殺”的目的。《豪華旅館》(1962)則對物進行瞭詳細的描寫,列舉瞭旅館裡的種種設施,通過主人公的回憶和幾個人的議論,來推測殺害聖地亞哥司令官的兇手,但最終也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

  西蒙是新小說的代表作傢之一。60~80年代,出版的小說主要有《歷史》(1967),是一個人在一天之內活動的記錄;《法薩爾戰役》(1969),寫凱撒大帝與龐培在希臘法薩爾進行的戰鬥;《三折畫》(1973),包括三個故事,用三組場景反映瞭在現實生活中被掩蓋的偷情和賄賂;《農事詩》(1981)是三個人物對三次戰爭的回憶,把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的戰爭與20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提並論,突出瞭戰爭的悲劇性。西蒙為此運用回旋式的小說框架,超越瞭時空的限制,使三個不同時代軍人的命運相互交織,充分顯示出人物命運的相似性。《百年槐樹》(1989)通過兩個傢族在一百年間的興衰,同樣描寫瞭戰爭的殘酷性。在生長著一棵百年槐樹的古宅裡,一百年前住著拿破侖麾下的一位將軍。他在戰敗後自殺瞭;他的孫女嫁給瞭一個軍官,軍官在1914年戰死瞭;25年後,他們的兒子又坐上瞭開赴前線的列車,預感到死亡的來臨。

  西蒙本人參加過戰爭,所以他的作品中以戰爭場面居多。他在描寫戰爭時大量運用瞭新小說的手法,例如顛倒時空的跳躍性的敘述、取消人稱和情節的連貫性、運用回旋式的結構、不分段落的句子、繪畫式的場面等。由於“西蒙在對人類生存條件的描寫中將詩人和畫傢的創造力與對時間的深刻意識結合在一起”,於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