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中國東北軍領導人張學良和西北軍(十七路軍)領導人楊虎城,為迫使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在西安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的事件。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進窺華北,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當局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繼續進行剿共內戰。全國人民要求團結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紅軍長征途中,發表《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0月,紅軍到達達陜北,準備開赴抗日前線。這時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爆發,全國的抗日救國運動進入新的高潮。

  當時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在與紅軍幾次交戰中,連連失利,遭到重創。東北軍將士面對國難傢仇,對剿共本來就不熱心。西北軍過去曾有與共產黨合作的經歷。在全國抗日救國運動和中共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將士更加厭惡內戰,希望聯共抗日。經多種渠道的試探和談判,到1936年春,兩軍皆與中共及紅軍方面達成協議,停止內戰,團結合作,推動抗日,造成東北軍、西北軍與紅軍三位一體的政治基礎。

  蔣介石頑固堅持其剿共政策,在陸續得到張學良、楊虎城與紅軍秘密聯絡的特務報告後,於1936年10月下旬,親到西安察視,進一步催逼張、楊剿共。張學良與楊虎城不可能重蹈覆轍,再與紅軍交戰,乃婉勸蔣介石放棄內戰,聯共抗日。蔣堅拒不納,月底,飛洛陽,在那裡調兵遣將,佈置剿共軍事。此時,蔣已不信任張、楊部隊。故開始調集中央嫡系部隊準備向西北集結。

  11月23日,國民黨當局在上海逮捕瞭抗日救國會的領袖沈鈞儒、李公樸、章乃器、王造時、史良、沙千裡、鄒韜奮7人,史稱“七君子”。此事激起瞭各界人士的憤怒和抗議。張學良在蔣介石面前直言抗爭,毫無效果,深受刺激,更堅定瞭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立場。

  12月4日,蔣介石帶領一批親信軍政大員,從洛陽再次飛抵西安。這一次他要為西北剿共軍事行動作出最後的決定。一方面,他撇開張、楊,直接地個別地陸續會見張、楊部下將領,力圖籠絡軍心,貫徹其剿共命令。另一方面向張、楊攤牌,指明兩條出路:一是服從蔣的命令,率兵進剿紅軍;二是拒絕剿共,則張、楊兩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遠離紅軍,也遠離綏遠抗日前線,另調中央嫡系部隊到西北剿共。顯然,這兩條出路,張、楊及其部下都是不能接受的。雙方立場嚴重對立,已到瞭隨時可能激發事變的程度。

  但是,張學良仍然試圖說服蔣介石認清大勢,放棄剿共內戰,全國一致抗日。他認為果能如此,蔣必得全國——包括共產黨的擁戴,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領袖,領導抗戰取得勝利,進而成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若繼續內戰,消耗國傢民族力量,導致亡國,將成為民族罪人。張學良披肝瀝膽,坦陳忠言,仍不足以動搖蔣氏一意消滅共產黨的決心。

  12月9日,這一天是一二·九運動一周年,西安學生舉行紀念大遊行。參加遊行隊伍的既有大專學生,也有中學生,甚至還有小學生。警察當局奉蔣飭令,竟向學生開槍,打傷一名學生,引起公憤。學生們在陜西省府等處請願,要求實現全國抗日,不得要領,於是決定出城直赴華清池向蔣介石請願。張學良覺得情況十分嚴重。蔣既已下令警察開槍彈壓,則學生此去華清池必將發生更大的流血慘劇。他急忙驅車追上學生,一面對學生愛國熱情表示理解,一面表示願將請願書代交委員長,並熱淚盈眶地向大傢表示,一星期內必定給大傢滿意答復。此時,張學良已決心采取一切手段,逼使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將學生勸歸後,張學良直赴華清池見蔣,面交學生請願書,並再次力陳必須放棄剿共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盡管張氏情真意切,聲淚俱下,蔣氏不但不加慰撫,反而痛責其未能嚴厲彈壓學生。顯然,任何言語諫諍已無濟於事。張學良當晚回城後,即與楊虎城秘商兵諫大計,決定由張部負責包圍華清池,扣押蔣介石,由楊部負責解除西安蔣系各部武裝並扣押隨蔣來西安的中央軍政大員。此項計劃隻有張、楊親信部下極少數人知道。大計底定後,張、楊不露聲色,繼續與蔣介石及其要員周旋。12月11日,張學良還同陳誠等一起在華清池與蔣介石共進晚餐。飯後回城,又與楊虎城一起在新城大樓宴請中央大員。宴會之後,張、楊召集高級將領宣佈明日凌晨發動兵諫的計劃。午夜後,張、楊同返新城大樓,指揮即將開始的兵諫行動。

  12月12日,凌晨6時許,負責扣押蔣介石的張學良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九率隊抵達華清池,與先期在那裡負責守衛的衛隊一營會合。他們順利地解除瞭擔負保衛的任務的憲兵隊的武裝,當進抵臨近蔣介石居處的二道門時遭遇抵抗。蔣聞槍聲連睡袍、睡褲也來不及換,便在衛士幫助下倉皇越後墻逃走,暫藏於後山坡一處被一塊大石遮擋住的淺洞中。翻墻時,腰部及左臂受瞭輕傷。孫銘九等在搜山過程中,因受張學良嚴命不得傷害蔣介石,小心查找,及天明時,始發現蔣氏,將其送到西安城內。與此同時,楊虎城部亦將西安城內所有蔣系軍、警、特解除武裝,並控制蔣系在西安的各機構。

  當日,張、楊通電全國,提出8項救國主張:①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派,共同負責救國;②停止一切內戰;③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④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⑤開放民眾愛國運動;⑥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⑦確實遵行總理遺囑;⑧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西安事變發生後,西安各界民眾紛紛遊行

  西安事變震驚瞭國內外。張學良、楊虎城皆愛國軍人,缺乏政治經驗。如何處置善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事變當天,張學良即致電中國共產黨,說明蔣已扣押,急盼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大計。中共對事態的這一重大發展,事前一無所知,聞信之下,亦頗感震驚,稱張、楊扣押蔣介石之行動為“革命”,並答應派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前往西安。周於17日下午乘張學良所派飛機飛抵西安。

  事變發生後,國內外各方反應復雜,頗出張、楊意料之外,亦頗出中共領導人的意料之外。原指望地方實力派響應的情況完全沒有出現。原最盼望的蘇聯及共產國際的支持也沒有成為事實。相反,蘇聯及共產國際都嚴厲批評張、楊的行動會導致內戰擴大。英、美等國亦均持批評態度,並對蔣介石的安全深表關切。南京方面以何應欽為首的軍方作出強烈反應,立即調動軍隊向西安進發,準備大舉討伐。國民黨中央在主戰派壓力下,決定褫奪張學良本兼各職。大規模內戰爆發的危險,與時俱增。西安事變能否迅速和平解決,成瞭避免大規模內戰的關鍵。此時,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等堅主和平解決。在派遣昔日蔣介石的顧問端納飛西安探得蔣氏安全後,宋美齡、宋子文親赴西安與張、楊談判,並會見周恩來。在談判中,張、楊提出6項條件,要蔣介石與南京政府履行。這6條是:①停戰,中央軍撤至潼關以外;②改組南京政府,排除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③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④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產黨公開活動;⑤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⑥與同情抗日國傢合作。經反復談商,於12月25日上午達成以下結果:①孔祥熙、宋子文組行政院,肅清親日派;②撤兵,調胡宗南等中央軍離西北;③蔣返京後釋放愛國領袖;④停止剿共,3個月後抗戰發動,聯共抗日;⑤先開國民黨會,開放政權,然後再召集各黨各派救國會議;⑥一切政治犯分批釋放;⑦抗戰發動後,共產黨公開;⑧聯俄聯英、美、法。談判後,蔣介石會見瞭周恩來。

  對於上述談判結果,蔣介石表示以人格擔保,宋美齡和宋子文則擔保蔣氏的允諾付諸實行。鑒於形勢的緊迫,張學良決定盡快放蔣,並親自送蔣回南京,表示誠心為國,束身待罪之意。然而,他未想到,從此就失去自由,其部隊被分化瓦解,消滅殆盡;楊虎城後來竟慘遭殺害。但無論如何,西安事變終究成為中國由內戰到全國抗戰的一個關鍵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