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琵琶曲。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是琵琶曲文曲代表作品。作者佚名。曲名最早見於清姚燮(1805~1864)的《今樂考證》。有1875年前後吳畹卿抄本傳譜,加尾聲共7段,無分段標題。其後各派傳譜分段不一。在浦東沈浩初所編的《養正軒琵琶譜》中,其分段標題為:①回風;②卻月;③臨水水;④登山;⑤嘯嚷;⑥晚眺;⑦歸舟。在平湖派李芳園所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曲體有所擴展,共10段,其分段標題為:①夕陽簫鼓;②花蕊散回風;③關山臨卻月;④臨水斜陽;⑤楓荻秋聲;⑥巫峽千尋;⑦簫聲紅樹裡;⑧臨江晚眺;⑨漁舟唱晚;⑩夕陽影裡一歸舟。1923年上海大同樂會柳堯章改編為絲竹合奏曲,更名《春江花月夜》,至今猶用此名。

  《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雅致優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繪出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卷。音樂開始,鼓聲、簫聲,疏密有致地悠然興起;接著,委婉如歌、富有江南情調的主題款款陳述;其後各段,運用擴展、緊縮、移易音區和“換頭合尾”等變奏手法,並適時點綴以水波聲、槳櫓聲等造型樂匯,表達瞭意境幽遠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