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陝西省轄市、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位於省境中部。轄蓮湖區新城區碑林區灞橋區未央區雁塔區閻良區臨潼區長安區9區和藍田、周至、戶縣、高陵4縣。面積9 983平方千米。人口847萬(2010),有有漢、回、滿、壯、蒙古、朝鮮等民族。市人民政府駐未央區

圖1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建制沿革 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在所滅湯杜國設杜縣,是中國最早設縣之一。西漢初將秦內史地分為3郡,不久合為內史。漢武帝時將左右內史地設立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3郡(今市轄境大多在京兆尹)。漢以後,京兆尹改為京兆郡。北周時,劃長安城中線以東析設萬年縣,形成萬年縣(後改名咸寧縣)、長安縣東西分治長安城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13年。唐建都長安,改京兆郡為京兆府,行政長官稱京兆尹。元改為安西路,後又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設西安府,從此西安得名,清沿明制。1928年設西安市,1930年撤銷。1932年決定成立西安市,但隻設西京籌備委員會,始終未設市政府。1944年復設西安市,1948年為中央行政院轄市。1949年為陜甘寧邊區轄市,1950年為西北行政區轄市,1953年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改為陜西省轄市。

  自然條件 地處秦嶺北麓,關中平原,以海拔400米左右的渭河平原為主,也有低山丘陵及黃土臺塬。市區平均海拔400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是渭河沖積平原最為廣闊的地帶。境內河流密集,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有渭河灞河滻河等。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夏有伏旱和陣發性大風危害,秋多陰雨。年平均氣溫13.3℃。平均年降水量604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森林覆蓋率為29%,主要樹種有華山松、栓皮櫟、白皮松、樺樹、冷杉、楊樹、泡桐、中槐、柳樹等。野生植物近140科,700屬,2 200多種,占中國植物總科數的40%,屬數的33%,種數的69%以上。其中有許多第三紀古老的殘留植物,如水青樹連香樹等,被譽為“活化石”。在野生植物中,中草藥資源有1 000多種,已被利用的800餘種。野生動物以大熊貓、金絲猴、羚羊最珍貴,為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大鯢是國傢保護的珍貴魚類。已查明的礦產有23種,其中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錳、鉻、銅、鉛、鋅、鉬、鎢、鈾等。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石墨、硫、水泥、石灰巖、建材砂礫、白堊土、大理石、鉀長石、石英、白雲石等。靠近西安的渭北臺地埋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渭河平原堆積的巨厚新生代地層,是相沉積物,有蘊藏石油和天然氣的遠景。已探明的地熱淺層、中深層泉水點有22處,日出水量可達9 500多立方米,最高水溫達99.6℃,地下溫水往往以泉湧出,如著名的驪山溫泉、湯峪溫泉等,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經濟概況 西安是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世界聞名的旅遊城市。工業以機械、電子、化工為重點,兼有冶金、飛機、汽車、能源、電子、建材、食品、醫藥等部門。為改善投資環境,開辟瞭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多個區域,形成“四區兩基地”的開發新區格局。

  農業方面城郊重點為蔬菜副食品生產區,渭河兩岸地區為糧、棉、蔬菜、魚、禽蛋生產區,淺山及深山區為林、果、牧和高山水源涵養區。有大型奶牛、奶山羊、肉牛、禽蛋、水產、優質蔬菜、果林基地。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蔬菜和瓜果。主要土特產有辣椒、板栗、獼猴桃、石榴、火晶柿子等。

圖2 西安城墻及護城河

  西安古為“絲綢之路”起點。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與近百個國內城市、20個國傢和地區通航、公路建設形成以西安市為中心的“米”字型輻射狀幹線公路系統。

  西安是中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基地。有國傢級科研基地9個,高等院校46所。新中國第一臺計算機、第一架客機、第一塊集成電路、第一臺微電子計算機、第一支彩色顯像管、第一臺炮瞄雷達、第一臺電視變相管高速攝影機等都是在西安地區誕生的。

  名勝古跡 西安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城市,是國傢重點旅遊業基地。可供旅遊開發的景點有160處。名勝古跡眾多。古跡主要有藍田猿人遺址半坡遺址、豐鎬遺址,以及阿房宮遺址、長樂宮遺址、大明宮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明城墻、碑林、大雁塔、小雁塔、鐘樓、鼓樓、興善寺、乾陵、茂陵、黃帝陵、城隍廟等。風景名勝有華清宮、終南山、翠華山、南五臺山、驪山、太白山等。革命紀念地有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舊址、西安事變舊址、張學良公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