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傢。原名光鑒,字昭扆,一字君朔。廣東新會人。卒於上海。清光緒十年(1884)畢業於天津水師學堂,為嚴複高足。十二年,被派赴英國格林尼治皇傢海軍學院學習。十八年,歸國,執教於天津母校。庚子事變後至上海,為《中外日報》主筆、南洋公學提調。後歷任出洋考察憲政大臣一等參贊、海軍處參贊、海軍部軍樞司、軍學司司長等職。宣統二年(1910)賜文科進士出身。民國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財政部參事、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委員。。後為復旦大學教授。伍光建翻譯事業始於主編《中外日報》時期。早期受嚴復影響,譯筆多用古奧文言。1907年譯大仲馬《俠隱記》及《續俠隱記》(今譯《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後》)之後,改用語體文,流暢生動。晚年更專力於翻譯。由於他對西方文學瞭解較深,多選擇歐美名傢名著翻譯,如卜克吉奧(薄伽丘)《十日談》、士維甫特《伽利華遊記》(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迭更斯《勞苦世界》(狄更斯《艱難時世》)和《二京記》(《雙城記》)、雨果《悲慘世界》、夏羅德·佈倫忒《洛雪小姐遊學記》(勃朗特·夏洛蒂《簡·愛》)、何桑《紅字記》(霍桑《紅字》)、沁克雷(辛克萊)《財閥》、克勒門茲《妥木瑣耶爾的冒險事》(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斐勒丁《妥木宗斯》(菲爾丁《湯姆·瓊斯》)、杜退夫斯基《罪惡與刑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以及巴爾沙克(巴爾紮克)和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此外所譯哲學、歷史著作也多為重要著述。一生翻譯著作達130餘種,對傳播西方文學和學術貢獻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