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早期教派。東漢順帝時(126~144),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學道於蜀郡鶴鳴山,自稱太上老君降命授其為天師,造作道經《天官章本》、《正一經》等及符書二十四篇,以教百姓。入其道者出米五鬥,故世稱五鬥米道,簡稱米道。又稱天師道。

  其道信奉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經;以誠信為善、奉道守戒、濟世度人、長生成仙為宗旨;以符咒召神劾鬼、祈禳驅邪為主要道術;以設立二十八個教區(即二十八治),祭酒酒分領其治為組織系統;以陽平治都功印、三五斬邪雌雄劍為掌教信物和傳承法器。陵死,其子張衡、孫張魯相繼嗣教而行其道。

  漢靈帝光和(178~183)時,巴郡巫人張修,在巴郡、漢中地區傳播五鬥米道,亦以符水為人治病,愈者以五鬥米為酬,故號為五鬥米師。其法基本承襲張陵之法,設立奸令、祭酒等神職官員負責教授《老子五千文》,令民誦習。教民誠信,不欺詐。增設靖室(或曰凈室),信徒、病人處其中自首其過,自行懺悔。設鬼吏,專為病人請禱鬼神,祈禱禳災,書寫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手書,解厄赦罪。

  獻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劉焉派遣張魯、張修出兵攻據漢中。張魯襲殺張修而奪其眾,又出兵襲取巴郡,遂割據巴、漢。張魯在轄區不置長吏,以道區祭酒為治。魯自號師君,以“鬼道”教民。其初來學道者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者號曰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號為治頭大祭酒。其教法承襲張修,又廣置“義舍”於各祭酒統轄區,內置米肉供給行路者。犯法者先赦免三次,然後行刑。有小過者罰修路百步以抵其罪。張魯在當地建立政教合一的統治政權達30年之久,據稱當地各族民眾“皆信向之”。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蜀,張魯投降,被封閬中侯、鎮南將軍。大量道徒隨之北遷至中原地區,五鬥米道亦向北方傳擴,隨後更向東南傳播。

  魏晉之時,五鬥米道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入道者除下層民眾外,亦有不少上層門閥士族,如大士族王羲之傢族,即“世事張氏五鬥米道”。至東晉,五鬥米道首領孫恩、盧循曾利用五鬥米道組織發動起義,轉戰12年,有眾數十萬人。

  南北朝時道教發生瞭改革,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謙之自稱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創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的新天師道,此後五鬥米道改稱北天師道。在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道經,編撰系統的教儀、教戒、科法,史稱南天師道。唐以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凈明等諸道派逐漸融合,至宋,僅存其某些道法,已無天師道之稱。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張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受封為“正一教主”,統領江南三山(茅山、皂山、龍虎山)符籙,是為江南各符籙道派之正宗。從此正一道上承五鬥米道三張世系的符咒道法,成為官方承認的正統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