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朝滅亡後,在北方相繼出現的五個朝代(907~960)和南方及山西先後存在的十個政權(891~979)合稱五代十國。

表1 五代簡表(907~960)
朝代名 創建者 起止年 年號 首都 滅於何朝
後梁 朱溫 907~923 開平、乾化、鳳歷、貞明、龍德 開封–洛陽–開封 後唐
後唐 李存勗 923~937 同光、天成、長興、應順、清泰 洛陽 後晉
後晉 石敬瑭 936~947 天福、開運 開封 契丹
後漢 劉知遠 947~951 (天福)、乾祐 開封 後周
後周 郭威 951~960 廣順、顯德 開封 北宋

表2 十國簡表(891~979)
國名 創建者 起止年 年號 國都 滅於何朝何國
前蜀 王建 891~925 武成、永平、通正、天漢、光天、乾德、咸康 成都 後唐
後蜀 孟知祥 926~965 明德、廣政 成都 北宋
楊行密 892~937 武義、順義、乾貞、大和、天祚 廣陵 南唐
南唐 李昪 937~976 昇元、保大、中興、交泰 金陵–洪州 北宋
吳越 錢鏐 893~978 天寶、寶大、寶正 杭州 北宋
王潮、王審知 893~945 龍啟、永和、通文、永隆、天德 福州、建州(殷) 南唐
馬殷 896~951 長沙 南唐
南漢 劉隱、劉巖 905~971 乾亨、白龍、大有、光天、應乾、乾和、大寶 番禺 北宋
南平 高季興 907~963 江陵 北宋
北漢 劉崇 951~979 天會、廣運 太原 北宋

  五代十國概況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後梁一個短暫時期以及後唐定都洛陽外,後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各朝均為前朝方鎮所建立。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各朝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政權更迭頻繁。在五代的54年間,有八姓稱帝(後梁、後晉、後漢各一姓,後唐三姓,後周二姓),共14君。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後梁最小,後唐最大(見五代各朝條)。各朝均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宰相往往兼任其他職務。朱溫誅戮宦官,開始用朝臣充任樞密使。後梁初,曾改為崇政院使,後唐恢復舊名。樞密使通常由皇帝最親信的臣僚充當,後唐莊宗始用武將為樞密使。由於戰事頻繁,因此,軍事機要成為樞密院的主要職司。宰相有時也兼任樞密使。宋代中書和樞密對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開端。其他政權大抵也都置有樞密使或相當於樞密使的官職。

圖1 青釉六系蓋罐(1954年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

  十國前蜀後蜀南唐吳越南漢南平(荊南)和北漢。北漢建國於今山西境內,其餘九國都在南方。十國與五代並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前蜀34年,是存在時間最短的。吳越,割據於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束後才為北宋所滅,長達86年。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境內還先後存在過其他政權:劉守光建燕國於河北北部(895~913);李茂貞稱岐王於鳳翔(887~923);黨項羌拓跋氏雄踞夏(今陜西靖邊北)、綏(今陜西綏德)等地;在沙州(今甘肅敦煌西)有歸義軍曹氏政權;在甘州(今甘肅張掖)、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有甘州回鶻、西州回鶻;今新疆地區還有於闐等國;今青海、西藏一帶有陷於分裂狀態的吐蕃政權;今雲南地區先後出現瞭大長和(902~928)、大天興(928~929)、大義寧(929~937)、大理國(937~1254)等,都是南詔政權的延續;在東北有建國於盛唐時的渤海國(713~926);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在907年統一瞭契丹八部,勢力日強,916年建立契丹國;後唐時,契丹攻滅渤海國,南向爭奪中原,947年,改國號大遼,自此以至於北宋,一直與中原王朝對峙。

  社會經濟 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在唐末軍閥混戰中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後梁建立前後,減輕租賦,招撫流民,獎勵農耕,比較註意生產的恢復。後來後梁與山西晉王李存勗爭奪河北,將士久於征戰,農民疲於力役,生產又受到很大摧殘。後唐明宗改革鐵器專賣弊政,允許百姓自鑄鐵器,也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後唐以來,華北平原地區不斷遭受契丹侵擾。後晉時,契丹騎兵深入中原內地,所過之處焚掠一空。後周建立後,北方經濟才走上恢復發展之路。

  相對華北而言,南方戰事較少,政局也比較安定,各國多實行與民休息、退修兵農、保境安民等政策,註意水利建設,促進瞭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是南方在分裂狀態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基礎。

  前、後蜀內部相對穩定,廣事耕墾,褒中一帶還興辦瞭屯田。吳、南唐、吳越所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大批荒地得到瞭開墾。吳越在浙東沿海修築瞭捍海石塘,以防海潮侵襲;又募民開墾荒田,免征田稅,使錢塘成為東南的富庶地區,蠶桑絲織業也比以往有瞭很大發展。福建地區原較落後,王潮兄弟進據以後,註意保境息民,寬刑薄賦,勸民農桑,進一步發展茶葉生產,又獎勵海上貿易,使福建經濟面貌大為改觀。馬殷進據湖南後,對湘中、湘西的開發也取得新的成就,糧食產量顯著增加,茶業也有一定的發展。楚國令百姓植桑養蠶充做賦稅,又開始種植棉花。嶺表長期安定的環境有利於發展生產。據《太平寰宇記》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全國新置59縣,其中蜀置5縣,吳越設5縣,閩增設13縣,南唐新置26縣(其中有18縣在今江西境內),絕大部分是在南方。這是與這些地區人口增加、生產發展密切相關的。

  諸國混戰雖然對社會經濟造成瞭破壞,但手工業生產和南北貿易均未中斷。瓷器制造和雕版印刷業的成就尤為突出,南方和北方都有精制的瓷器,也都出現瞭雕版印刷。後周時,手工業如紡織(絲織、麻織)、造紙、制茶、曬煮鹽等生產都有所發展。

  諸國林立,商貿往來受到瞭嚴重影響。蜀國規定,不許奇貨東出。後周規定販運食鹽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華北商人經常南來販運茶葉。南方茶商也遠至河南、河北,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鹽也依賴華北供應。北方諸國從契丹、回鶻、黨項買馬。蜀向西邊各少數族買馬。南方的吳越、南唐、楚、南漢等國並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

圖2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圖3 五代樂伎石像(上海市博物館藏)

  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島及馬來半島南部),都有商業往來。明州、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吳越、吳國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契丹。

圖4 五代鎏金銅觀音像(浙江金華出土)

圖5 五代印本觀世音菩薩等像

  五代十國時期一些國傢的賦役征斂沿用唐制,夏秋兩征。各國額外收耗名目繁多。國傢甚至向農民“預借”夏秋稅。兩稅以外,還有按人征收的丁口錢、鹽錢;按畝攤派的麹錢、農器錢、牛皮稅等。又有鹽鐵稅、茶稅、屋稅、鞋錢等雜稅。州郡官吏常常增益賦調,縣吏向裡胥厚斂,裡胥便重征於民,名目繁雜。隨著商貿的發展,各國多重征商稅,有過稅和住稅之分,這種辦法為北宋所沿襲。

  由於戰爭頻繁,人民的兵役負擔沉重。為瞭防止士兵逃亡,在士兵臉上刺字記其軍號,以便各地關津識認、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從事運輸,無數人畜累斃途中。賦役嚴重,使戰亂破壞嚴重的北方社會經濟難以復蘇,也大大阻礙瞭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

圖6 嶽州窯青釉執壺

  後周的改革與分裂局面的結束 華北地區的混亂殘破局面在後周建立以後,開始出現瞭新的轉機。

  郭威執政以後,虛心納諫,任用賢能;停止各地貢獻珍貴食物和土特產;免除正稅之外的一些苛斂;廢免後梁以來長期存在的“牛租”,並將民間牛皮一律官收的辦法改變為按田畝多少分攤;停廢營田,將田地、耕牛、農具、廬舍等分還給佃戶為其永業,鼓勵農民耕墾荒地。

  顯德元年(954),後周世宗柴榮即位。他廣泛收羅人才,繼續推進改革。政治上,他澄清吏治,賞罰嚴明,大臣犯罪,同樣法辦。修訂刑法,刪定《大周刑統》。提倡節儉,力戒奢華。經濟上,他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無名科斂。對來自西川、淮西和河東等處的流民,一律分給荒閑田地作為永業。頒佈逃戶田地處理辦法,鼓勵農民墾殖逃戶田。規定田主在三年內回鄉的,歸還其一半耕地;五年內回歸的,給還1/3。佃戶所蓋的屋舍和種植的樹木、園圃均不包括在內。五年以外回歸的,除墳塋地外,一律不歸還。至於從契丹統治下回歸的人,對他們在外的年限和獲得土地的數量等的限定,都相對放寬。周世宗受唐元稹《均田表》的啟發,編制《均田圖》頒發州鎮長官,還派遣使臣34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隱匿耕地,使之均攤正稅。當時征收正稅多不在農作畢功之後,顯德三年,後周下令三司:夏稅於六月一日、秋稅於十月一日開始征收,以便人戶繳納。官府一再動員民眾修理黃河中下遊的堤岸,堵塞黃河決口;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齊、濟運路;又浚汴口,引河水達淮,使漕運暢通。其時,各地寺院林立,隱匿編戶甚多。顯德二年,詔廢閉寺院三萬餘所,除瞭皇帝批準的僧尼數額以外,其餘一律還為編戶,銷毀銅佛像和民間銅器鑄錢,使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面有所改變,有利於商貿流通的發展。

  顯德元年,北漢攻潞州,世宗率軍迎戰於高平。侍衛司馬軍和步軍指揮使樊愛能、何徽臨陣潰退,世宗處決瞭這兩人和中級將校70餘人,整肅瞭軍紀。此前,世宗已令諸道招募包括山林亡命之徒的驍勇者充兵。班師後,世宗命令檢閱諸軍,淘汰老弱,選拔精銳為殿前諸班。朝廷擁有一支強大的勁旅,為進行統一戰爭創造瞭條件。

  顯德二年,周世宗出兵後蜀,收回秦、鳳、成、階四州。次年發兵攻南唐,經過三年苦戰,得淮南、江北14州60縣。顯德六年四月,乘遼內部紛爭,攻取瀛、莫、易三州17縣。世宗突患重病,回師開封。卒,子宗訓即位,年僅7歲。顯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制造遼兵南下的假情報,統兵出征,在陳橋(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率軍返京,廢後周恭帝自立,>改國號為宋。

圖7 越窯青釉刻花 蓮瓣紋蓋罐(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圖8 鎏金“天策府寶”(楚,馬殷於梁乾化元年所鑄)

  宋建國後,先削平南方的荊南、南漢、南唐、吳越等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出兵太原,北漢歸降。唐末以來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終告結束。

圖9 《重屏會棋圖卷》(南唐周文矩作,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十國的科技文化 唐朝末年,西蜀雕版印刷比較發達,印刷品主要是占卜書、字書等。後唐時,開始刻印“九經”。長興三年(932),明宗命國子監以西京的石經為根據,校正“九經”,抄寫做註,雇雕字匠人刻版印賣。這項工程用瞭20年時間,直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六月才刻印完畢。除“九經”之外,同時還刻印瞭《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兩部字書。從此,刻本“九經”廣為流傳。後漢時,又將《周禮》等未刊的“四經”刻版印行。刻印“九經”,促成儒學經典的普及,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後蜀宰相毋昭裔為瞭給讀書人提供方便,令門人句中正、孫逢吉書《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雕版印刷,且請刻板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學復盛。

  後梁末帝下詔征集唐代的傢傳以及公私章疏。後唐明宗設三川搜訪圖籍使到成都一帶搜尋唐實錄,並明令保護唐人碑碣。這就為《舊唐書》的編撰做瞭重要而及時的準備。後晉天福六年(941)至開運二年(945),劉昫、張昭遠等人撰成《唐書》,後世稱為《舊唐書》。

  五代十國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西蜀有韋莊、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後來由趙崇祚等收入《花間集》;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後人集刻為《南唐二主詞》。李煜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詞人。

  後梁荊浩擅畫崇山峻嶺。關仝師承荊浩而有發展,擅長畫關河之勢。兩人並稱為“荊、關”,是五代時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南唐的董源、巨然擅用或濃或淡的水墨描繪江南景色,兩人並稱為“董、巨”,是五代北宋時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後蜀的黃筌擅畫珍禽異卉,南唐的徐熙擅畫江湖上的水鳥汀花,兩人並稱為“黃、徐”,當時有“黃傢富貴,徐熙野逸”的諺語,形容兩人作品的不同風格。南唐顧閎中所畫《韓熙載夜宴圖》,亦為傳世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