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朝梁文學傢。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讚。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吳均善於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他還很註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瞭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餘緒。他的一些五言詩句,民歌風味比較濃。吳均傢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借松樹來吐露自己懷才不遇的心聲,構思立意很像左思的“鬱鬱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瞭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征人傢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文筆清麗,韻味雋永。《隋書·經籍志》錄有《吳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吳朝請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傢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