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元素中不發生或極不易發生放射性衰變的同位素。1913年J.J.湯姆孫F.W.阿斯頓用磁分析器發現天然氖是由質量數為20和22的兩種同位素所組成,首次發現瞭穩定同位素。1919年阿斯頓製成質譜儀,並在50種以上的元素中發現瞭200多種核素,絕大多數是穩定的;後來又利用光譜等方法發現瞭氧、氮等元素的穩定同位素。已知有81種元素有穩定同位素,穩定核素的總數為274種(包括半衰期大於1016年的放射性核素)。

  穩定性 通常以原子核的比結合能ε=EB/A作為穩定性的量度;EB為核的平均結合能,A為核子數(質量數)。ε越大,體系的能量越低,也就越穩定。

  自然界中,質子數Z的穩定范圍在1~83,例外的是沒有Z為43、61的穩定核素。A的穩定范圍在1~209,但沒有A為5、8的穩定核素。中子數N的穩定范圍在0~126,其中沒有N為19、21、35、39、45、61、71、89、115、123的穩定核素。

  將自然界中存在的核素以N(N=AZ)為縱坐標,Z為橫坐標作圖(圖1),成一條窄帶。在輕核部分,N=Z,隨著Z的增大,窄帶漸偏離N=Z的直線而向上發散,至N=83,中子與質子比為1.52,以後就沒有穩定核素。這說明核的穩定性與中子與質子比值有關,有近似的對稱關系,即核穩定性的對稱規則

  核素的穩定性還與核子數的偶奇性有密切聯系。偶Z的元素比奇Z的有多得多的穩定同位素,且偶Z和偶N的占大多數。事實上,奇Z的元素最多隻有兩個穩定同位素,而且它們幾乎常是偶N的。這就是核穩定性的偶–奇規則,也即奧多–哈金斯規則

圖1 同位素圖解

  組成 元素的同位素組成常用同位素豐度表示,指一種元素的同位素混合物中,某同位素的原子數與該元素的總原子數之比。天然物質中的大多數元素,特別是較重元素的同位素組成具有明顯的恒定性。但由於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作用,對於同位素,特別是輕元素的同位素起著不斷的分離作用;放射性衰變或誘發核反應,使某些元素的同位素還在繼續產生或消滅。因而,隨樣品來源環境的變遷,元素的同位素組成又在某一范圍內漲落。

  在Z<28的元素中,往往有一種同位素在豐度上占絕對優勢,而其餘同位素豐度很低。當Z>28,同位素的豐度趨向均勻。偶Z的元素中,豐度最大的同位素是偶N的,最輕和最重的穩定同位素也是偶N的,且偶N的同位素豐度總和占70%以上,而奇N的同位素豐度總和卻不超過30%。

  絕對豐度是指地球上各元素或核素存在的數量比,也稱元素豐度,對宇宙而言叫宇宙豐度(能觀測到的部分宇宙)。元素的宇宙豐度與Z的關系如圖2所示,可見元素的豐度隨Z的增長而急劇下降,至Z>50,下降才較緩慢。還可看出,偶Z的元素豐度普遍大於奇Z的元素豐度,地球和隕石物質90%以上是由偶Z的元素構成。另外,從同位素在地殼中分佈的數據可知,分佈最廣的穩定同位素是偶Z和偶N的同位素。在研究核穩定性和核素分佈情況時還發現,中子或質子數為2、8、20、28、50、82和126等的原子核具有特殊的穩定性和較大的豐度,這些數值稱作幻數,圖中的高峰處就是幻數核。

  分析方法 同位素分析通常是指樣品中被研究元素的同位素組成的測定。

  質譜法 穩定同位素分析中最通用、精確的方法。它是先使樣品中的分子或原子電離,形成各同位素的相似離子,然後在電、磁場的作用下,使不同質量與電荷之比的離子流分開進行檢測。質譜計幾乎能用於所有元素的穩定同位素分析。見質譜法。

  密度法 一般用於水中氫、氧的同位素分析,其中有比重瓶法、落滴法、浮沉子法等,是水中氫、氧的同位素的簡易、有效的分析方法。

  氣相色譜法 可用於氫、氮、氧等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分析方法。見氣相色譜法。

  其他如光譜法(如紅外光譜法、原子發射光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核磁共振法、中子活化分析(見活化分析)等都可用於穩定同位素分析。

  分離和應用 大多數元素是其同位素的混合物,需用特殊的精密分離方法才能將其彼此分離(或部分分離)。同位素分離有精餾、電解、化學交換、熱擴散、電磁分離等方法。穩定同位素在核能、地質、化學、生物和醫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如氘、鋰−6是重要的核燃料;氫、氮、碳、氧、硫等輕元素的穩定同位素則廣泛作為示蹤原子。

圖2 元素的宇宙豐度與Z的關系

  

推薦書目

 郭正誼. 穩定同位素化學.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