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傢。生於比貝臘赫一個牧師傢庭,卒於魏瑪。1749年在埃爾富特大學學哲學。次年轉蒂賓根大學學法律。1754~1759年先後在蘇黎世和伯爾尼當傢庭教師。1760年回比貝臘赫任市政官員,1769年任埃爾富特大學哲學教授。1772年應聘到魏瑪宮廷任卡爾·奧古斯特親王的教師。1773~1810年主編刊物《德意志信使》並從事希臘、羅馬文學的翻譯工作。

<

  創作大致可分為早期、成熟期、晚期三個階段。早年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宗教感情,是虔誠主義教育和J.J.博德默直接影響的結果。F.G.克洛卜施托克是他學習的榜樣,第一部作品教誨詩《事物的性質》(1752)就受瞭《救世主》的影響。《被考驗的亞伯拉罕》(1753)是博德默直接指教的產物。1753年曾與他相戀的女友莎菲與拉羅施結婚,他受到很大刺激,情緒沮喪,寫瞭《一個基督徒的感受》(1753),詩中主張禁欲,激烈反對一切愛情詩。到伯爾尼後,維蘭德逐漸脫離博德默的影響,思想上開始“返俗”。他的悲劇《約翰娜·格萊夫人》(1758)標志這一轉變的開始。回到比貝臘赫,創作進入成熟期,接受瞭舍夫茨伯裡和伏爾泰的唯物主義思想,轉向現實生活。這時他學習的榜樣是W.莎士比亞,並把莎士比亞的22個劇本譯成德文,編為《莎士比亞戲劇集》(1762~1766)。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是《阿迦通的故事》(1766~1767),這是一部“教育小說”(或稱“發展小說”),為這種體裁日後在德語文學中的盛行奠定瞭基礎。小說描寫阿迦通(意即“好人”)從脫離現實的理想世界轉向現實生活,並決心為公眾事業獻身的發展過程,帶有自傳的性質。此外,他在比貝臘赫還寫瞭《自然戰勝狂熱的幻想或羅沙瓦的堂·西爾維奧歷險記》(1764)、《滑稽故事集》(1765)以及史詩《摩沙裡昂或格拉采女神的哲學》(1768)等。在任哲學教授以後,他研究人類歷史以及J.-J.盧梭的學說,集中思考帝王將相在歷史上起過的和可能起的作用。小說《金鏡》(1772)以東方國傢為背景,對德國的時弊作瞭大膽揭露,但寄希望於開明君主,主張自上而下的改革。在魏瑪,他寫過一些供宮廷消遣的作品,其中包括劇本《阿爾采斯特》(1773)。該劇遭到“狂飆突進”運動的旗手J.W.von歌德的猛烈攻擊,反映瞭維蘭德與“狂飆突進”之間的矛盾。他的小說《阿佈德拉城居民的故事》(1774),以“愚人文學”的形式,借用古希臘的背景和人物,對18世紀德國小市民的庸俗市儈習氣進行尖銳諷刺。《奧伯龍》(1780)是一部童話故事集,取材於《一千零一夜》以及其他傳說故事。這是他成熟期的最後一部重要作品。進入晚期,他的主要精力用於翻譯賀拉斯、盧奇安、西塞羅等人的作品,並編訂自己的全集《手訂全集》(1794~1802),共39卷,另有6卷補遺。他是德國啟蒙運動後期的重要代表,他文學活動的主要時期已是“狂飆突進”運動席卷德國文壇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