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作曲傢。生於裡約熱內盧,卒於裡約熱內盧。6歲從父親學習大提琴。1899年父親去世,母親把他送進大學醫科預備班,禁止他再學習樂器。1903年,他從傢中出走,加入“紹羅”(20世紀初盛行於裡約熱內盧的一種演奏通俗音樂的市民小樂隊)的行列,開始在咖啡館、酒吧間、旅館和電影院裡拉大提琴、彈吉他、吹單簧管和薩克斯管。1904年,他寫瞭一首名為《薄煎餅》的吉他曲。1905~1912年,他自籌路費,遊歷瞭巴西東北部、南部、內地及亞馬遜河地區,加深瞭對民間音樂的瞭解。。這期間,他曾在1907年回到裡約熱內盧投考國傢音樂學院,雖然榜上無名,卻被教授們以“考生中最有才華的人”為理由破格吸收為旁聽生。可是過瞭不久,他就中斷瞭學業。他曾短期從A.弗蘭卡學和聲以及從B.尼德貝格爾學大提琴。此外,他再也沒有受過其他正規的音樂教育。1915年舉行首次維拉–洛博斯作品音樂會,演出瞭他創作的三重奏曲、幻想曲、隨想曲、搖籃曲以及鋼琴詼諧圓舞曲和浪漫曲等。1923年,在政府資助下去巴黎一年。這次旅行使他意識到,一個巴西作曲傢要想在歐洲取勝,就必須拿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來。回國後,他用仿民間曲調的音樂主題和各種非傳統的器樂與聲樂組合法,創作出一系列名為《紹羅》的樂曲。這些樂曲形式多變,小到吉他獨奏曲,大到交響樂隊加混聲合唱。其中寫得最成功的是題為《破碎的心》的第十首《紹羅》。1927年第二次去巴黎,他演出自己的新作,獲得成功。當時,他受到風行於巴黎的新古典主義音樂的啟發,一回到巴西就開始創作《巴西的巴赫風格曲》,試圖將巴西的音樂素材與具有世界性的巴赫風格結合起來。1932年,他擔任裡約熱內盧音樂教育的領導工作。1942年成為全巴西音樂教育的負責人。同年創辦國傢奧爾甫斯歌唱學校。1945年創建巴西音樂研究院。他還組織瞭教師合唱團,編撰瞭一套為音樂教育和群眾歌詠所用的合唱曲集《實踐指南》。晚年除繼續作曲外,經常去國外指揮自己作品的音樂會。1957年,他70歲生日,巴西政府把這一年命名為“維拉–洛博斯年”。1962年在裡約熱內盧建立瞭維拉–洛博斯紀念館

  維拉–洛博斯是一位自學成才的作曲傢,憑借自己的天賦和經驗,把巴西各種族的音樂要素融於一體,終於創作出許多具有民族氣質和個性的優秀作品。他的作品上千首,主要作品有14首《紹羅》、9首《巴西的巴赫風格曲》、12首交響曲、9首協奏曲、6部舞劇、4部歌劇、17首弦樂四重奏以及大量其他類型的室內樂、鋼琴曲、吉他曲、合唱曲和獨唱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為女高音和8把大提琴所寫的第五首《巴西的巴赫風格曲》中的第一樂章《詠嘆調》,為室內樂隊所寫的第二首《巴西的巴赫風格曲》中的末樂章《內地小火車》,以及鋼琴組曲《玩偶之傢第一號》中的第七曲《小醜》。他的作品通過廣泛運用仿民間音調的創作主題,新穎奇特的樂器組合法,造成混沌效果的持續音、固定節奏、多調性和多層次的橫向線條進行等,反映出南美熱帶荒原的天然美、裡約熱內盧狂歡節的熱烈氣氛、殖民時代殘留下來的孤獨惆悵情緒,以及巴西人民奮發向上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