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傢,拍賣理論的創始人。生於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卒於美國紐約哈裡森。1935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數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37年、1948年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1979年獲芝加哥大學人文學博士學位。1937年在國傢資源規劃委員會和美國財政部工作。1946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講師,1958年任教授,1964~1967年任經濟系主任。1972年任哥倫比亞大學麥克維卡講座政治經濟學教授,1982年任麥克克維卡講座榮譽教授。1964~1965年任紐約市經濟學會會長。1967~1968年任加利福尼亞斯坦福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1973~1977年任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主席。1974~1975年任聯合國發展規劃預測和政策中心財政顧問。1992年當選國傢文理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會長。由於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有關激勵理論研究領域作出突出貢獻,1996年與英國劍橋大學教授J.米爾利斯共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維克裡的主要著作有《累進稅紀事錄》(1947)、《紐約市快速交通費用結構的修正案》(1952)、《微觀靜態學》(1964)、《突變論與宏觀經濟學》(1964)、《公共經濟學》(1994)等。主要論文有《以對風險的反應來測度邊際效用》(1945)、《紐約市快速交通費用結構的修正案》(1952)、《效用、戰略和社會決策規則》(1960)、《反投機、拍賣和競爭性密封投標》(1961)、《20世紀90年代聯邦稅收政策》(1992)等。

  維克裡對於經濟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最優稅制結構理論、拍賣理論和城市公共設施定價等方面。直接促成維克裡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成就是他所提出的最佳所得稅系統模式,他在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對所得稅的研究和60年代初對投標與喊價的研究,為信息經濟學奠定瞭基礎。他在1945年發表的《以對風險的反應來測度邊際效用》的論文中,設計瞭一種完美的所得稅體系,試圖通過這種理想的體系來使公平與效率之間的矛盾得到協調。維克裡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拍賣問題上也取得巨大進展。其中對投標與喊價的研究是他最重要的學術貢獻。他的《反投機、拍賣和競爭性密封投標》一文系統地分析瞭當時流行的商品拍賣制度(如“英國制”、“荷蘭制”、“密封投標制”等),並提出瞭一種全新的拍賣方式,即“維克裡拍賣法”。維克裡認為,市場是否有效率,要取決於市場規則是否符合激勵相容約束的要求,能否有效地誘導自利的參與者主動說出他真正願意支付的價格。因此,他對商品拍賣市場引入一種給予參與者以足夠的激勵去顯示他們在均衡時對物品的偏好機制,即規定拍賣商品或資源,要以密封投標的方式進行,其中最高競價買者獲得拍賣物,但卻隻需支付第二高競買價的金額。他認為,這不僅使中標一方節省資金,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使賣方也獲得瞭至少和其他拍賣方式一樣高的價錢。所以交易雙方都能獲得最佳利益,符合帕雷托最優標準。維克裡拍賣法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它解決瞭在信息不完全或不對稱的情況下,設計出一種激勵相容的約束機制,以實現最有效率地配置資源的目標,從而開創瞭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先河。維克裡在其他諸如邊際成本定價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包括反應性標價、城市交通擁擠情況下收費等的研究,以及公共選擇理論,包括需求顯示程序等的研究,也作出瞭一定貢獻。

  

推薦書目

 ARNOTT R, VICKREY W S. Public Economics: Selected Papers by William Vickre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