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末五代詩人、詞人。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武後時宰相韋待價之後、詩人韋應物四世孫。至韋莊時,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傢境寒微。

  韋莊一生經歷,可分前後兩期。前期為仕唐時期。廣明元年(880)他在長安應舉,適值黃巢軍攻佔長安,未能脫走,至中和二、三年間(882~883)始得逃往洛陽,作《秦婦吟》。乾甯元年(894)再試及第,任校書郎,已年近六十。乾寧四年,,奉詔隨諫議大夫李洵入蜀宣諭,得識王建。後又在朝任左、右補闕等職。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是詩歌。今存《浣花集》中。後期為仕蜀時期。天復元年(901),他應聘為西蜀掌書記,自此在蜀達10年。天祐四年(907),朱全忠滅唐建梁,韋莊亦勸王建稱帝,建立蜀國,史稱前蜀。後官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是詞。今存韋詞大部分作於後期。

  韋莊在唐末詩壇上有重要地位。他前逢黃巢軍攻城略地,後遇藩鎮割據兵連禍結,憂時傷亂為他詩歌的重要題材,從而較為廣闊地反映瞭唐末動蕩的社會面貌。他以近體詩見長。律詩圓穩整贍,音調響亮;絕句包蘊豐滿,耐人咀嚼。而清詞儷句,情致婉曲,則為其近體詩的共同風格。

  韋莊的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秦婦吟》。此詩長達1 666字,為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此詩從反映歷史巨變的重大題材、宏偉嚴整的敘事結構而言,都是中國詩史上未曾有過的,而內容的復雜性更屬罕見。一方面對黃巢軍的原始性復仇破壞行為多所暴露,誇飾渲染之中也不乏某種真實;對揭竿而起的歷史正當性的嚴重挑戰中,又不自覺地反映出黃巢軍的聲威和唐朝廷的腐朽無能,無情地揭露瞭唐軍殘民以逞的罪惡,而又夾雜著對他們“剿賊”不力的譴責,表現出對唐室的忠忱。此詩未收入《浣花集》,20世紀初始在敦煌石窟發現。

  韋莊又是花間派中成就較高的詞人,與溫庭筠並稱“溫韋”。溫詞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詞,創作個性不鮮明;而韋詞卻註重於作者感情的抒發,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5首等。韋詞善於用清新流暢的白描筆調,表達比較真摯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韋詞高於溫詞,指出“端己詞情深語秀”,“要在飛卿之上”;“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

  《蜀檮杌》著錄韋莊《浣花集》20卷。《浣花集》為韋莊弟韋藹所編,藹序說,韋莊在“庚子(880)亂離前”的作品,大都亡佚;到編集時,他才搜集到1 000多首。然今傳《浣花集》僅存詩200多首,尚不足原編四分之一。此集有明正德間朱承爵刻本(《四部叢刊》即據以影印)和晚明汲古閣刻本,皆作10卷。

  韋莊詞向無專集。《全唐詩》從《花間集》、《尊前集》、《草堂詩餘》等輯錄54首。劉毓盤輯有《浣花詞》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傢詞集六十種》。

  近人向迪琮編有《韋莊集》(1958)。今人聶安福編有《韋莊集箋註》(2002),箋註頗詳,搜討材料亦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