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詩人。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曾祖父韋待價武後朝為相。玄宗天寶六載(747)左右,以門蔭補三衛,為玄宗禦前侍衛,常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後進入太學讀書。安史之亂起,避難至武功等地。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後因懲辦不法軍士,被訟去官,閒居洛陽同德寺。九年,為京兆府功曹參軍,攝高陵縣令。十三年,為鄠縣令。次年,坐累改櫟陽縣令。辭歸長安西郊灃上善福精舍。德宗建中元年(780),起為比部員外郎。次年,出為滁州刺史。興興元元年(784)冬,罷官,因貧不能歸長安,暫居滁州西澗。貞元元年(785)秋,授江州刺史。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四年冬,出為蘇州刺史。與顧況、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來。七年,罷職,寓居蘇州永定寺。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唐代有另一韋應物,與白居易、劉禹錫同時,曾任諸道鹽鐵轉運、江淮留後、禦史中丞等職。南宋沈作喆《補韋刺史傳》將二韋應物混為一人,實誤。

韋應物詩《寄諸弟》插圖(選自明代萬歷集雅齋刻本《唐詩七言畫譜》)

  韋應物出身世傢大族,早年沾染紈絝習氣。安史之亂後,累經亂離,沉跡下僚,親睹時弊,思想有很大的變化。他的《采玉行》、《夏冰歌》等詩直接反映瞭被殘酷剝削奴役的勞動者的苦難與不平,《廣德中洛陽作》等詩描繪瞭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破壞,《漢武帝雜歌》、《貴遊行》等批判鋒芒直指生活奢侈糜爛的統治者,《鳶奪巢》等寓言詩揭露抨擊瞭朝廷弊政和社會黑暗。他常常通過詩歌表達自己內心的愧疚不安,唱出瞭“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等著名詩句。所以喬億稱贊他的詩“多恤人之意,極近元次山(元結)”(《劍溪說詩外編》)。

  韋應物詩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山水田園詩。後人每以“陶韋”或“王孟韋柳”並稱,將他歸入山水田園詩派。他自覺學習陶淵明,不但寫瞭“慕陶”(《東郊》)和《效陶彭澤》)的詩,而且有許多“不曰效陶,實自真意”(《郊居言志》劉辰翁評)的作品。如“臨流意已淒,采菊露未晞。舉頭見秋山,萬事皆若遺”(《答長安丞裴說》)等詩句,都充滿著陶詩那種恬淡平和、真率自然的精神。和陶詩一樣,他的詩歌洋溢著對自然、人生和親友的熱烈而真摯的情感。他的山水詩如《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中的“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在描繪江上暮雨鐘聲、獨鳥歸飛的景色之中,傳達出對親友的懷念之情。《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詩,雖情景比較幽寂,但詩中有人,語言凝練自然,在韋詩中別具境界。其他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賦得暮雨送李胄》)、“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寺居獨夜寄崔主簿》)、“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餘”(《遊開元精舍》)、“喬木生夏涼,流雲吐華月”(《同德寺雨後寄元侍禦李博士》)等,寫景優美細膩,能傳達出人所不易說出的感受。又如《幽居》:“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興寄深微。《滁州西澗》中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寫景如畫,甚為後世稱許。而《象西塞山》所寫的“勢從千裡奔,直入江中斷。嵐橫秋塞雄,地束驚流滿”,則又顯露瞭韋詩中雄豪的一面。他的《觀田傢》等詩反映瞭稼穡的艱難和農民的疾苦,描寫瞭“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的景況,這又使他不同於王維和孟浩然,開啟瞭張籍、王建乃至南宋范成大反映農民疾苦的田園詩作。

  韋應物各體皆長,但以五言古體成就最高。風格恬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白居易稱其“高雅閑淡,自成一傢之體”(《與元九書》)。但韋詩也有穠麗秀逸的一面,所以宋濂說韋詩“一寄穠艷於簡淡之中”(《答章秀才論詩書》)。韋應物的五言古體主要是學陶淵明,但是山水寫景等方面,也接受瞭謝靈運、謝朓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源出於陶,而熔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陶淵明),未為得實”。此外,韋應物偶亦作小詞。

  韋應物原有集10卷,北宋王欽臣重加編定,題名為《韋蘇州集》。後迭經刊刻,續有增補,今存南宋乾道刻本遞修本《韋蘇州集》10卷、《補遺》1卷。此外有南宋書棚本、明嘉靖華雲刻本(改題《韋江州集》)等,均出自乾道本。南宋劉辰翁曾評點韋集,有明成化張習刻本、明刻朱墨套印本(附入白居易、高棅等人評語)。又有明刻劉辰翁校點、袁宏道參評《韋蘇州集》5卷本等。今人陶敏、王友勝有《韋應物集校註》(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孫望《韋應物詩集系年校箋》(2001年中華書局出版)。

  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孫望《韋應物事跡考述》、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韋應物系年考證》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