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準。1934年舉辦第二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電影節的主要活動項目有:①對正式參加比賽的影片進行評獎;②舉行會外觀摩演出;③舉辦回顧展;④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⑤開設國際電影市場。電影節的主要獎項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評委會特別獎等。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演員、音樂、攝影等。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起開始參加。1989年,侯孝賢《悲情城市》(中國臺灣)獲第46屆金獅獎;1991年,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48屆銀獅獎;1992年,張藝謀《秋菊打官司》獲第49屆金獅獎,鞏俐獲最佳女演員獎;1994年,蔡明亮《愛情萬歲》(中國臺灣)獲第51屆金獅獎,夏雨因《陽光燦爛的日子》獲最佳男演員獎;1999年,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獲第56屆金獅獎,張元《回傢過年》獲最佳導演獎;2002年,田壯壯《小城之春》獲第59屆“逆流”聖馬克獎;2006年,賈樟柯《三峽好人》獲第63屆金獅獎;2007年,李安《色·戒》(中國臺灣)獲第64屆金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