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東北)。年幼喪父,隨叔祖父王乙徙於官所,遂為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少時尚意氣,後折節讀書,不求仕進,以教授生徒為業,往來於瓜州、天長、高郵、潤州等地。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奉詔入京,途經高郵,王令以《南山之田》詩贄見,深受安石賞識,以妻妹嫁之。後主高郵州學,未幾辭去,遷居潤州。地卑下潮濕,致疾而卒,年僅28歲。王安石《《思逢源》有“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之句,對他的才高命短、未得重用深表惋惜。

  王令雖早卒,當時卻負有盛名。他的史論借古喻今,文筆恣肆,其《過唐論》,王安石以為“方賈誼《過秦論》不及,而馳騁過之”(《墨莊漫錄》卷三)。詩歌主要受韓愈的影響,兼有李賀、盧仝詩之雄奇豪放,構思新奇,造語精辟,氣勢磅礴,意境奧衍。他有很多詩直接抨擊社會黑暗,反映民生疾苦,如“溝中老弱轉流屍,夫不容妻母棄兒”(《和洪與權逃民》)、“高堂食飲豈無棄,願從犬彘求其餘”(《餓者行》)。其他如“長星作彗倘可假,出手為掃中原清”(《偶聞有感》),“終當力卷滄溟水,來作人間十日霖”(《龍池》)、“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暑旱苦熱》)等詩句,亦筆意縱橫、氣格雄壯,表現出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劉克莊稱贊為“骨氣蒼老,識度高遠”(《後村詩話》前集卷二)。其《松》、《大松》、《次韻和人古松》等詩,托物寄興,抒發瞭崇高理想無法實現的憤慨。《春遊》、《庭草》、《江上》、《金山寺》等寫景抒情小詩,則清新自然,別具一格。但某些作品也有生硬粗率之病,藝術上還不夠成熟。

  王令詩文由其外孫吳說編為《廣陵集》,未刊行,長期以抄本流傳,諸本卷數多寡不一,近代始有嘉業堂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有沈文倬校點本《王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