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詩人。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人。約生於隋末(592年前後),唐初在世。《桂苑叢談·史遺》謂其“當隋之時”(《太平廣記》卷八十二引《史遺》作“隋文帝時”),生於黎陽城東15裏王德祖傢林檎樹上,因林木而生,取梵天,後改為梵志。《雲溪友議》卷下則雲“生於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為名”。敦煌寫本《王道祭楊筠文》稱其為“通玄學士王梵志”。王梵志詩以宣教、說理、勸世為主,寓哲理於揶揄譏諷中,語言淺近俚俗,質樸詼諧。王梵志詩為唐代白話詩歌的代表,直接開啟瞭寒山、拾得一系的詩歌創作,在唐代民間流傳頗廣,對文人詩作也有一定影響。日本人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別集傢》著錄王梵志詩2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王梵志詩集1卷。《詩式》《雲溪友議》《鑒誡錄》等唐宋詩話筆記、禪宗語錄散存其詩20餘首,《唐音統簽》曾予輯錄,《全唐詩》視其為偈頌,棄而不取。已知的敦煌寫本王梵志詩30餘種,根據寫本題署和對詩歌內容的比定,可確定敦煌寫本王梵志詩集包括1卷本、3卷本(兩種)、110首本等多個系統。王梵志詩內容駁雜,或以為非某個特定個人的創作,有作為眾多白話詩人作品集合體存在的可能。敦煌寫本和傳世文獻所載王梵志詩共計存約390首,較為全面的整理本有項楚《王梵志詩校註》